早期世界市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904页(1195字)

16~18世纪中叶在区域贸易和跨洋贸易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商品交换网,不成熟的世界市场。

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的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不仅形成地中海、中欧、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沿岸四大贸易区,而且出现了以欧-美、欧-亚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跨洋贸易。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跨洋贸易的开拓者,奔走世界各地,初步建立起覆盖欧洲和美亚非三洲沿岸地区的世界性商品交换网。参与交换的商品既包括专供封建主和富豪享用的奢侈品,也包括供一般群众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甚至还有特殊商品——非洲黑奴。

进入17世纪后,荷兰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主角,荷兰人的平底商船遍航世界各地,号称“海上车夫”。

17世纪中叶最盛时,从日本、爪哇到印度、波斯和南非,到处都有它的商站。随着商品交换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地域的扩大,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贸易和支付体系的中心,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第一个国际清算中心。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报价单成为欧洲商品交易的标准价目表;特许公司成为荷兰和英国商业组织的典型形式。17世纪中期后,英国与荷兰展开了激烈的商业争夺。到18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参与国际商品交换的地域开始由各大陆沿海地区向腹地延伸;木材、糖、烟草、棉花和茶叶成为贸易的大宗,奴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英国不仅建立起以伦敦为中心的商品交换网,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汇兑网,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英格兰银行也于1694年建立起来。各国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开始出现统一的趋势;国际性的分工也已初露端倪。

通过跨洋贸易,欧、亚、美、非等大陆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愈来愈频繁、密切,商品交换的种类和空间越来越广泛。到18世纪中叶终于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场。

其特点是既具有世界性,又极不成熟:(1)它所覆盖的范围既包括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也把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囊括在内,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西欧和中欧、波罗的海沿岸和俄国、北大西洋沿岸、远东和东南亚等四大区域性市场;(2)贸易商品从奢侈品扩大到日用消费品,其中亚洲输出商品从香料扩大到丝织品、棉织品和茶叶等,美洲输出商品从金银扩大到木材、糖、烟草等,欧洲输出商品从布匹、金属制品扩大到其他日用消费品,180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达10亿美元左右;(3)国际商品交换以地域分工为基础,属于互通有无性质,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国际分工;(4)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商业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交换本身并未成为各国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5)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贸易组织形式和世界货币,商品交易所并不十分发达,证券交易规模不大,多数国家仍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早期世界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美洲乃至亚洲的历史面貌,为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欧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并为19世纪60~70年代形成真正的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