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价格指数

书籍: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3:24:3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685页(571字)

美国劳工部于1978年将原批发物价指数改名为生产者价格指数,但原名还偶尔使用。

改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生产者从它的第一次购买者手中所获得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它与消费物价指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后者只包括消费品和劳务,而前者除消费品外,还包括某些生产资料、原材料、半成品及制成品,正因为如此,两种指数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者价格指数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产品的类别,分为农产品、食品加工、饲料、纺织品、燃料、化学制品、机械制品等等。

另一种是按产品的加工程序,分为制成品、中间材料、原材料三大类。

这两种分类法中,以第二种分类用得较多。该指数用途很广,主要用于:(1)衡量通货膨胀率。

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往往指的是物价上涨率(包括生产者物价上涨率及消费物价上涨率)。(2)政府发布新闻及进行经济分析。

其中制成品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变动预示着其他价格指数的变动;而原材料价格指数(除食品和能源外),对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被列为分析经济周期循环的领先指标之一。(3)私人企业预测市场、分析行市以及签订长期销售或购买合同。

(4)生产设备价格指数被用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紧缩价格系数及其构成项目的价格变动。(5)消除物价变动因素(用于库存、销售、固定资本更新费用等时间数列)。

(6)计算货币购买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