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5页(1375字)

又称外部性。

随着20世纪60年代生态运动的出现,外部性日益成为公众注意的一个概念。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价格机制将自动地配置社会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并不能反映市场主体做出决策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由此产生了外部性。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做出了定义,主要有①外部性是没有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所反映的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一个主体福利的影响;②外部性是指一个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影响到另一个决策者的选择时所造成的影响。西方经济学中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以区别主体行动所造成的正面影响与负面效应。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引致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导致市场失灵。

在西方经济学对外部性的分析中还将外部性分为由货币原因造成的外部性和真实的外部性。所谓由货币原因造成的外部性指由于一些厂商支付的投入价格受其他厂商运营的影响而引致的外部性,而真实的外部性则是剔除了价格变化的直接效应。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技术原因所引致的外部性,这主要是指生产流程的不可分性与规模收益递增;②由于所有权导致的外部性。

外部性的主要表现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而所有权本身所界定的经济中的各个行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间的差异。③公共物品外部性。业已知道,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之一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但是公共物品的不付费性质导致了使用这种公共物品的成本为零,而生产此种公共物品却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不一致就引致了外部性的出现。由于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纠正外部性的主张,主要有如下三种思路:①从引起外部性的原因(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出发,西方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征税(或补贴)的主张。

他认为,为了最大化整个社会的总经济福利,任何行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此行动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任一背离都应被消除。

这就是黄金法则。在此,庇古依然是沿着古典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思路分析外部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征税的政策建议。主张利用税收或补贴来矫正这种背离。②兼并与内部化。这一政策建议主要是针对厂商而言的。企图将某一企业所造成的负外部性通过其上游或下游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合并而变成合并后企业的内部成本,以此来缩小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的差距。③财产权利的重新安排。

这一思路主要由科斯(Ronald.H.Coase)提出。他主要针对庇古教授矫正外部性问题的政策建议的不足之处阐发自己的观点,首先,庇古认为的政府有能力通过征税或补贴的办法提高社会福利有一个严格假设,即提出税收、补贴框架是无任何成本的。

科斯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更进一步地,科斯指出,如果政府只是简单地设计清晰并可转移的对财产的安排,完全竞争市场同样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克服外部性并实现经济效率。科斯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的科斯定理之中:无论财产权利在产生外部性的与受外部性影响的私人团体间如何安排,在完全竞争且不存在收入效应及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自愿谈判安排将会导致同样的资源配置状况。

基于此,科斯认为重新安排财产权利可以消除外部性。

上一篇:非竞争性物品 下一篇:私人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