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停滞理论
书籍:西方经济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65页(423字)
一种解释某些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停滞原因的理论。
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提出,以后又由美国凯恩斯主义者A.汉森所发展。该理论认为,美国和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不仅仅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而且是这种经济的特点。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在于长期中储蓄率的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大量资本积累所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
汉森认为,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期的100多年间,由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新领土开拓等因素,投资的诱因十分强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但在1920年以后,美国和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过度成熟阶段,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长期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新领土的开拓结束、没有重要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以及旧储备金的不断增加,投资的诱因十分微弱,经济无法继续增长。
要打破这种停滞状态就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特别是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投资来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