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45页(922字)
非标准分析是美国数学家罗宾逊(A.Robinson,1919~1974)在1960年前后所创立的新的数学分析方法。
19世纪以来,微积分中的无限大、无限小概念都已被数学家们严格化为极限过程,使得极限方法成为一种标准的数学分析方法。但这与微积分的创始人牛顿和莱布尼茨把无限大、无限小看做实在的数在观念上是不一致的,并且失去了原有的直观性。
罗宾逊则利用数理逻辑的研究成果,重新建立了“实在无限大”、“实在无限小”的严格数学基础,并把由此出发的数学分析称为非标准分析。
原有的标准分析都可在非标准分析的框架上重写,而由于包含“实在无限大”、“实在无限小”的新数系的引入,使数学分析驰骋的天地更为广阔。
非标准分析被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就之一,但由于广大数学界已习惯于标准分析,它并未被很多人所接受。
与非标准分析出现几乎同时,数理经济学家们正热衷于“埃奇沃斯(Edgeworth)猜想”的证明。这个猜想是说,对一个不包含生产者的纯交换经济来说,当经济活动者无限增加时,他们之间由(非合作)完全竞争所达到的“瓦尔拉斯(Walras)均衡”(即一般经济均衡),与(合作)议价所达到的“埃奇沃斯均衡”(即经济的核,在二人二商品情形它就是着名的“合同曲线”)是趋于一致的。1959年舒彼克(M.Shubik)把埃奇沃斯当年的论述给出了严格的对策论证明。1963年德布鲁(G.Debreu)和斯卡夫(H.E.Scarf)给出了一般情形的证明。1964年奥曼(R.J.Aumann)在假设经济活动者的总数与线段上的点数一样多(这比自然数全体要多得多)和单个经济活动者的作用为零时,利用测度论方法,得出两种均衡是相同的,而不仅是趋于一致。这个结果引起罗宾逊的兴趣,他认为奥曼对经济活动者的个数假定是不自然的,更合理的模型应该用非标准分析方法,假定经济活动者的个数是个“无限大自然数”。他与经济学家布朗(D.J.Brown)合作,在1972年对“非标准纯交换经济模型”同样证明了埃奇沃斯猜想。
这个结果,无论是对非标准分析还是对大经济的核和均衡理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