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维什和辛格假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10页(923字)

普雷维什和辛格从结构差异出发去分析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与出口制造品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问题。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是一种历史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将来还会继续下去。普雷维什把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归因于初级产品和制造品因生产率提高而得到的利益在穷国与富国的分配不平等。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一般快于初级产品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制造品的下降速度快于初级产品价格下降速度。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制造品与初级产品相对价格本来应该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化,但是,情况恰恰相反。发达国家的制造品因生产率提高而得到的利益不表现为价格的下降,却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利润和工资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生产率提高虽然缓慢,但任何提高所得到的结果是价格的下降,得益者是进口初级产品的发达国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垄断性企业和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吸收了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利益,增加了利润和工资,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垄断性较低,工人缺少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工人之间的竞争使生产率提高的效果化为价格的下降。辛格认为,由于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力大小不平等,外国投资的利益分配必然偏于投资国家。

投入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生产部门的外国资本,事实上是在为投资国家建立“飞地”或“前哨”,同发展中国家其他经济部门很少联系。而且,外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得的利润和利息,一般不转化为扩大对当地的投资,而是回流到输出资本的国家,至于发展中国家因出口增长而诱致的投资所需的机器设备,又往往无法在国内生产而只好从发达国家进口。

总之,无论在金融力量、讨价还价力量、销售、加工和分配的控制力量等等哪一方面,发达国家都处于优势地位,以至于输出资本的发达国家是受益者。如辛格所说,发达国家作为买主和卖主得到的是“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而发展中国家所得到的是“两个世界最坏的东西”。

总之,由于贸易条件和国外投资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事实上起着把收入从外围吸引到中心的作用。因此,外围国家必须建立起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中心点是把资源配置在满足国内消费工业生产方面,即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