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87页(1139字)

经济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史过程的差异和共同点,分析这些差异或共同点的原因与后果,以加深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的认识。

在西方经济史学产生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尽管像施莫勒(G.Von Schmoller)、艾希利(W.J.Ashley)、亨利·瑟(Henri Sée)、皮朗(H.Pirenne)、赫克歇尔(E.F.Heckscher)、克拉潘(J.H.Clapham)等人都曾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史进行过比较研究,但这些比较研究并不是系统的,而且由于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某种经济史理论模式的建立上,因此不同国家的经济史资料的编纂是服从于他们的经济史理论模式的。在他们那里,比较经济史学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比较经济史学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事情。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eseph Toynbee)的《历史研究》(12卷本,1934~1961年出版)对比较经济史学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汤因比并不是一个经济史学家,他的《历史研究》一书也不是经济史着作,然而他所提出的多元化文明史观和对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的承认,给予经济史研究者们以较大的启示。此外,比较经济学中关于比较经济发展的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比较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与比较经济发展学不同的是,比较经济史学更多地从经济史方面,也就是从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过程的比较方面来进行探索。比较经济史学考察的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传统文化、宗教、伦理观在东方和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究竟起过多大的作用?东方和西方的社会经济史的差异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用传统文化、宗教、伦理观的差异来加以解释?这些问题主要是比较经济史学考察的内容,而并非比较经济发展学的研究对象。又如,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东方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西方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何在?如果认为东方的古代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典型,那么日本和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历史上有哪些特殊性,它们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中国或印度,在哪些方面又不同于西欧?再如,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历史过程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对这种入侵进行历史的评价?这些问题也同样是比较经济史学的研究者深感兴趣的。

比较经济史学的研究者在研究中主要受他们各自的历史观的制约。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分歧也十分显着,短期内不可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