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零增长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33页(897字)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主张人口停止增长的理论。

人口零增长本来是人口统计学中“静止人口”的一个特征,是指人口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规模固定不变。

60年代中叶以后,西方国家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种种公害日益严重,70年代初又出现了能源危机,于是人口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成为主要话题。一些学者从生态学角度论证人类发展应以人口零增长为目标。美国生态学家P.R.埃尔利奇还于1968年发起过“人口零增长”运动。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多斯等人为罗俱乐部起草了一份关于人类状况的预测报告——《增长的极限》,在学术界和政治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该书正式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人口零增长的理论。

麦多斯认为,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最有影响的五个因素是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短缺、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这五个因素都是指数增长,而其表现形式就是“倍增时间”,增长速度愈快,倍增时间愈短。而且每个因素的增长都有一个循环的体系结构,都有它的反馈环路,人口增长的正反馈环路从出生率开始,而负反馈环路则通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增长。

麦多斯认为,人口增长是正反馈环路占统治地位,所以,如果死亡率下降或不变时,必须降低出生率,才能降低人口增长率。

五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的: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供应,从而需要更多的农业投资,而农业增产则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这又会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要消耗更多的石油、煤等非再生资源;而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自身。

他声称这种连锁着的反馈环路,决定着世界体系中人口和经济等增长的原因和限度,如果任其恶性循环下去,必将导致“世界末日”的来临。要使世界体系避免最终的崩溃,惟一的出路在于使全球保持均衡:使出生和死亡人数相等,在1975年实现人口零增长;并使投资率和折旧率相等,在1990年实现工业生产的零增长。

这就是人口经济“双零增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