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推力-拉力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51页(790字)

迁移推力-拉力理论认为,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莱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他认为,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人们为追求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进行迁移。

何勃拉(Herberle)于1938年、米歇尔(Mitchell)于1946年分别对传统的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决定人口迁移行为的因素是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

原住地的失业、就业不足、耕地不足、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学校、医院)等构成了原住地的推力,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迁移;与此同时,迁移目的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前程、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等构成了目的地的拉力,这些拉力吸引人们由其他地区迁往这一地区。E.S.李(E.S.Lee)于60年代对推力拉力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他认为,每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着某些吸引人的因素,某些排斥人的因素,也有一些中性因素。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人们对迁入地各种因素的评价,还受个人生命周期的影响。

例如,好的天气对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力因素,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童的父母可能是拉力因素,但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推力因素,因为维持好的教育设施意味着纳税人将要多纳税。迁移还受迁入地和原居住地之间各种中间阻碍因素,如距离和迁移成本的影响。

最后,迁移还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个性、智慧、敏感程度、对其他地区的认识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方式等都会影响他对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从而影响其迁移决策。E.S.李的理论还包括了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效率、迁移者特征等方面。

上一篇:就业概率 下一篇:两步过程迁移模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