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57页(749字)

特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从大致相等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着形成新均衡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变化的动态人口过程。

“人口转变”一词最早由美国着名人口学家F.W.诺特斯坦(F.W.Notest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经由各国学者的先后努力,人口转变理论逐步发展与完善起来,成为阐释人口内在变化、分析人口现状及趋势的重要人口理论学说。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兰德里、英国的布莱克、美国的汤普森、诺特斯坦、莱宾斯坦、柯尔及澳大利亚的卡德威尔等。他们不仅依据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实际资料,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口增长类型的转换与更替,作出了阶段划分和描述,而且对人口转变的原因与条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及讨论。

人口转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①人口转变,依照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变动,可以划分为性质、特点不同的各个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及五阶段等不同的理论模型);②人口增长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人口转变的实现以经济发展、社会变动为必要前提;③人口转变是分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人口要素内在变化的历史过程,主要通过出生率(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来体现;④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存在出生率降低滞后于死亡率下降的普遍现象,导致出现“人口转变增长”时期;⑤人口转变理论具有普适性,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过程,都具有解释力。当然,在人口转变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与成熟的过程中,也有众多西方学者对这一理论的某些方面提出了置疑和批评,诸如:该理论模式及解释的普适性问题、“经验性描述”而非理论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等等。

上一篇:老龄化人口 下一篇:人口转变增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