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999页(606字)

约瑟夫·伯特兰于1883年提出的分析同质产品市场中厂商行为的模型。

在该模型中,厂商通过设定价格而不是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面对的是厂商生产的同质产品,因而会从要价最低的厂商处购买。每一个厂商都假定其竞争对手的价格是固定的,通过轻微削价,该厂商就可获得全部市场份额;当各厂商的价格相等时,各厂商将均分市场份额。这暗含一个假定,对各厂商而言不存在生产能力的约束,它能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任意产量。

由此推导出模型结论:厂商按边际成本定价,厂商没有利润。在伯特兰均衡中,没有厂商可以通过单方变动价格来提高利润。由于伯特兰均衡的结论是反直觉的,即只要至少存在两个厂商,均衡价格就是竞争价格,一个行业中既使只有几个厂商,也不能成功地通过操纵价格获得利润,因此将这一结论称之为伯特兰悖论。

伯特兰悖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其严格的假定,通过放松假定可化解伯特兰悖论。埃奇沃思提出,由于生产能力约束的存在,边际成本可以随产出而上升,此时伯特兰解不再是一个均衡,厂商可获得正的利润。此外,放松关于产品同质的假定,产品差异化可缓解同质产品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厂商可以不按边际成本定价,从而零利润价格体系也不再是均衡。伯特兰模型是分析厂商的一次行动,若引入时间维度的概念及厂商的可能反映,则在长期内,不是伯特兰均衡,而是合谋行为更可能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