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J.B.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62页(1285字)

1847~1938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因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而闻名。

该理论旨在论证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克拉克早年就学于布朗大学和阿姆霍斯特学院,1872年留学德国,和后来的奥地利着名经济学家庞巴维克(E.V.Bohm-Bawerk)等人一起追随历史学派代表克尼斯(K.G.A.Knies)研究3年。回国后任卡尔顿学院讲师。1892年任阿姆霍斯特学院教授,1895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直到1923年退休。

1893~1895年间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克拉克的代表作是《财富的分配》(1899)。

克拉克将经济理论分为一般、静态和动态三部分。他认为,经济学的第一个自然的分部,应当介绍财富的普遍规律,应当讨论比较一般的生产规律和所有的消费规律。

这些所谓“一般规律”实际上是指流传于欧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各种新老教条,例如生产三要素论、各生产要素生产力递减律以及边际效用价值论等,这些“规律”是克拉克整个分配理论的前提。第二个分部是静态经济学,即研究在人口、资本、生产方法、产业组织形式和消费者欲望等因素不变、但存在着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生产和分配规律。

克拉克认为,只有在这种假定的静态条件下,才能找出分配的基础和标准。第三个分部即动态经济学,则研究在上述5方面因素变动条件下对分配静态标准的干扰和修正。

在克拉克看来,第一部分是前提,第二部分是中心,第三部分是补充。克拉克的这种划分方法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说不无道理,但就其实质而言则难以成立,这尤其是因为这种划分以非科学的各种理论为前提(第一分部),而且在静态分析中抽象掉本该在视野之内的表明生产关系实质的各种因素(如第二分部中的产业组织形式等)。

克拉克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这种分配论的出发点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皆有生产性;这种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是递减的,即(例如)假定土地和资本数量不变,则连续追加的各单位的劳动的生产力递减。

克拉克宣称,基于这些条件,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势必会决定于各自边际单位的生产力,即最低的单位生产力,离开这个水准全为有关要素所不容。在克拉克的图式中,AD线代表相继追加的劳动或资本量,AB线表示相继追加的劳动量或资本量的生产量,CD表示劳动或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克拉克即以CD决定工资或利息的一般标准。克拉克的这种理论不过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论、生产要素生产力递减律以及供求价值论的综合,他的“贡献”在于把所有这些纳入静态分析的框架之中,其目的在于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辩解。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虽不断受到(甚至来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内部)批判,但因其形式精巧、内容适用而倍受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派的青睐,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分配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