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巴维克,E.V.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63页(1529字)

1851~1914

与门格尔和维塞尔齐名的奥地利学派的代表者之一,其最主要的建树在于:(1)以门格尔首创的主观效用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价格的形成和决定原理;(2)在批判和排斥任何以客观要素(哪怕是资本生产力论或客观效用论也罢)解释利息(实指全部剩余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依据主观价值论及所谓迂回生产论,提出了时差利息论;(3)对克思经济学进行了跟踪式的系统的批判,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誉为马克思的批判家。

庞巴维克不仅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因为其利息论和生产论对魏克赛尔(K.Wicksell)和哈耶克(F.A.V.Hayek)有直接影响,所以同现代经济学有重要的联系。庞巴维克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后曾与维塞尔(F.V.Wieser)同赴德国留学(1875~1877),1881~1889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教授,1895、1897~1898、1900~1904年曾三任奥匈帝国财政部长,1904年辞职后重返母校维也纳大学任教授,还曾任维也纳科学院院长。

庞巴维克高度称赞门格尔(K.Menger)提出的主观价值论,并力图对这一理论加以修饰,使之更显精深(《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1886年)和通俗化(《资本实证论》1888年,第三篇),不过在基本论点上没有什么创新。庞巴维克的贡献在于以此主观价值论为基础对价格的说明。

他的根本论点是:价格决定于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价格的大小决定于由这两方面估价构成的上限(买者估价)和下限(卖者估价)之间的某一点。在买卖双方都存在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的”。其中一对是指最后的买主和最早被排斥掉的卖主,他们的评价构成上限;另一对是指最后的卖主和最早被排斥掉的买主,他们的评价构成下限。这种理论只是对市场交易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未揭示价格形成和决定的客观根源和规律。

庞巴维克在《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一书中历数从古希腊直到他同时代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利息(即指全部剩余价值),并逐一加以反驳,重点反驳对象是他所说的剥削学说(包括马克思的经济学)。其核心意图在于切断剥削收入同任何客观来源的一切可能的联系,为其提出彻底的主观主义利息论即时差利息论铺平道路。为此,庞巴维克还在《资本实证论》(第1、2篇)中提出了他的资本论和生产论。他完全抽掉资本范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将资本等同于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他完全抽掉生产过程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客观物质内容,将生产归结为从投入到产出之间在时间上的关系:不运用“资本”的生产是“赤手空拳”的生产,投入和产出间隔极短或者全无,而运用“资本”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其特征在于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时差利息论的要点即在于把利息归结为人们对等量同一物品在现在和未来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从而根本抹煞了利息的任何客观性质和客观来源。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攻击,集中反映他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问世不久后出版的《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一书中。

他利用业已被马克思阐明的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表面矛盾,宣称《资本论》第3卷否定了第1卷,表明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破产。庞巴维克的批判是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对劳动价值论的曲解以及无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一客观历史过程为特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