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J.M.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71页(1296字)
1883~1946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市。其父为经济学家,其母为剑桥市市长。
1902年伊顿公学毕业后入剑桥大学,专修数学,1905年毕业。毕业后继续在剑桥大学从师于当时着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学习经济学。
1906年通过文官考试进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
1911年起任着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曾几度在印度政府任职。
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秘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该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1929~1931年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1941年起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被英皇晋封为勋爵。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此外,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1946年4月21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苏塞克斯郡家中去世。他的主要着作有:《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1919)、《货币改革论》(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Treatise on Money,1930)、《劝说集》(Essays in Persuasion,193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1936)等。
凯恩斯最初属于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问题着称。30年代的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认为在市场机制调节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失业是必然的。在《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中,凯恩斯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来说明这种失业的原因。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分为消费与投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消费不足的原因,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流动偏好的存在则是投资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凯恩斯这一理论与政策的提出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
这一革命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在方法上用总量分析来代替个量分析,从而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政策上用国家干预代替了自由放任。凯恩斯革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