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保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235页(1205字)

1953~

出生于纽约。

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1977年自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现在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91年,他因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克鲁格曼教授的贡献主要集中于国际经济学尤其是国际贸易理论领域。他发表于1979年 12月号《国际经济学杂志》上的《规模报酬、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一文把内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引入传统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是“新贸易理论”的开山之作。他亦推动了对“策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他与布兰德(J.A.Brander)合作提出的“相互倾销”模型以一个两国两企业的古诺竞争模型证明了甚至在完全相同的产品上也会有“双向”贸易。

在其1984年的《起到出口促进作用的进口保护》一文中,他证明在寡头垄断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关税等进口保护措施将改变本国和外国企业各自的反应函数,外国企业在本国和外国国内的产量份额都将下降。所以对本国企业予以进口保护不仅增强了其在本国市场的优势,而使它扩大了出口市场。

克鲁格曼还尝试动态化传统的静态贸易模型,在他的一些论文中研究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动态比较优势以及不平等发展问题,这些努力启发了经济学家们对贸易与增长理论领域的研究。

80年代末,克鲁格曼的理论兴趣逐渐转移到经济地理理论。

他认为,规模经济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硅谷”和城市的产生这样一些区位论(location theory)的问题。规模经济的存在表明历史是重要的,在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原因有了一个微小的初始聚集后,规模经济的《自我增强”(self-reinforting)或者“路径依赖”(pathdependance)机制将趋于强化这一初始趋势,直至最终形成城市等。在掀起了新贸易理论的革命后,克鲁格曼试图再触发一场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革命。

此外,在国际金融理论领域,克鲁格曼在汇率目标区(target zone)和对外汇的投机性攻击上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

克氏以其简单,清晰但富有洞见的写作风格而深受同行的赞赏。他的论文总是有一个大且有意义的思想,但构造的模型却简单又精致。

这种写作风格确保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而且成为一个向社会公众宣传其经济学理念及政策思想的成功的畅销书作家。克鲁格曼是其同时代人里同时在学术圈内及社会公众中赢得巨大影响力的极少数经济学家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