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的基本分析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83页(6974字)

【内容介绍】: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对待国际收支问题不能脱离一国的经济制度,制度变化会对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产生重大影响(Chystal and Wood,1988,p.2-11)。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的有用性。

1.凯恩斯主义或结构性方法

分析国际收支的凯恩斯主义方法以贸易收支的分析为基础。

在这种最简单的形式中,这种方法依赖于一个进口函数和一个出口函数,就如同辞条“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支出模型”的方程式(3)和方程式(4):

M=dY (1)

(1)式表明,进口M是国民收入Y的一定比例。

出口X是外生决定的,即

X=X0 (2)

根据方程式(1)和(2),我们就可以利用图1对国际收支进行简单的分析。

由于出口是常数(保持不变),进口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在国民收入超过Y1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变为赤字。

图1 国际收支的凯恩斯主义观点

这个模型尽管过于简单,但它表明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对经济的看法,而且被有些国家(如英国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经验所证实。当然,这种简单的理论有时也解释不了有些国家的实践。

例如,德国和日本的稳定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国际收支问题,特别是日本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伴随有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

当然,大多数经验性的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模型(诸如用来预测的经验模型)要比上述模型复杂得多。进出口一般被分解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并且增加了反映相对价格效应的项。出口取决于外国需求和相对价格,进口取决于本国需求和相对价格。

总体国际收支预测是对分别预测的全部进出口类别的加总。这些类别通常代表的是不同的产业部门,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结构性”方法。

2.芒德尔模型

国际收支的凯恩斯主义方法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它全部集中于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与本国经济之间的系统的相互作用根本未予考虑。芒德尔(Mundell,1968)利用IS-LM模型对此作了简单的修正。

芒德尔模型就是在IS-LM模型中加入一种新的关系,即净资本流量与本国利率之间的关系:

K=f(r) (3)

也就是说,净资本流量(K)取决于利率(r)。资本流量不应当看作是对外国人的机器销售,而是对外国人的本国债券的净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仅包括金融资产。假定外国利率是外生固定的,因本国利率提高,外国人将购买更多的本国债券,从而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将得到改善。

不完全的资本流动 首先,我们假定资本流动是不完全的,因而本国利率提高导致资本流量的有限增加。

总体国际收支等于经常账户加上资本账户。

正如凯恩斯主义模型所阐示的那样,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经常账户会恶化。因此,倘若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保持均衡,那么,本国利率必须提高,以便得到改善的资本账户抵消正在恶化的经常账户。

换言之,总体国际收支为零的轨迹表明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是正相关,如图2中的BB曲线所示。

图2 芒德尔模型

整个体系的均衡要求BB、LM和IS这三条曲线都要相交于一点。

我们考察一下图2所描绘的初始状态下的政策选择。

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A点,决定了充分就业水平。但这不是国际收支均衡点,因为A点在BB曲线的右边。实际上,A点说明国际收支存在着逆差,该逆差等于A点与BB曲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乘以边际进口倾向。这暗示着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这种赤字。

财政紧缩可以使经济移动到C点,而货币供给减少会使减少移动到B点。

芒德尔的建议是:利用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做出反应,利用财政政策对产出(以及失业)做出反应。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考察。开始,我们对国际收支逆差的反应是向下移动IS曲线,直至它经过C点;结果,这使国际收支实现了平衡,但引起失业。为了消除失业而增加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这时,经济可能处于比如E点,国际收支逆差会比开始时更大。然而,如果从A点开始,我们改变货币供给以解决国际收支赤字问题,采取财政政策以解决失业问题,经济就会收敛于D点;在该点上,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均衡。

这就是芒德尔建议以货币政策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以财政政策解决产出和就业问题的原因。

完全的资本流动 如果假定资本是完全流动的,那么,芒德尔模型会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政策与对外平衡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BB曲线呈水平状(如图3示),也就是说,利率在世界金融市场中被确定。只要本国利率稍微偏离外国利率,就会引起大规模资本内流或外流。

在债券市场上,本国经济实际上是一个价格接受者。我们考察一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下是如何运作的。

图3 完全的资本流动情况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

首先看固定汇率情况。货币供给增加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从LM0移动到LM1)。

这会下压本国利率,但只要利率开始下降,就会引起资本外流,导致在外汇市场上出售本币。为了制止汇率下跌,中央银行必须回购本币(因为中央银行盯住汇率)。

购买本币会减少货币供给,直至LM曲线返回到初始状态。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扩张没有实际影响。

财政扩张则使IS曲线向右移动。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这会上抬本国利率,从而引起资本内流。

中央银行必须出售本币以制止汇率上扬。这会增加本国货币供给,所以,经济将从A点变化到B点。因此,财政政策具有货币政策所没有的扩张效应。

其次看浮动汇率情况。

货币扩张导致资本外流,引起汇率贬值。汇率贬值刺激了出口需求,使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经济从A点变化到B点。

相反,财政扩张导致利率趋于上扬,引起资本内流,汇率升值。汇率升值导致出口需求下降,使IS曲线返回到其初始状态。

实际上,预算逆差增加恰好被经常账户赤字(等于资本账户顺差)所抵消(Chrystal,1989,p.214-230)。

总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多余的;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有用的。

财政政策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

3.货币方法

我们知道,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集中于商品市场,出口外生增加的主要影响是通过乘数过程改变收入。但是,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在大卫·休谟的古典情况下,贸易逆差与货币供给变化直接相关。

考察一种纯粹的金本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黄金既是对内货币,也是对外货币。如果本国经济表现为国际收支盈余,那么,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本国的黄金储量会按每时期的盈余数量而增加。换言之,只要商品流量价值不平衡,就会伴随着相反方向的净货币流量。这种调整过程是自动的,因为本国货币存量的增加会提高本国货币价格,引起外国商品替代本国商品。因此,国际收支盈余就会消失,这就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价格-硬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在现实情况下,每一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法定货币,可能有人认为会切断本国货币存量与国际收支之间的联系。

但是,倘若政府当局采取干预措施,维持本国汇率,一般不会切断这种联系。

货币方法指出,由于国际收支具有货币效应,而且的确是一种货币“问题”,所以,本国的货币(或其他资产)需求应当是国际收支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

倘若货币不断地在国际交换间流动,那么,本国货币市场不可能处于均衡之中。

早期的“吸收方法”(absorption approach)强调,依据定义,经常账户的国际收支等于经济的收益(产出)与经济的支出(国民支出)之间的差额(Alexander,1952,p.263-278)。

对于任何其收入与支出不同的集团或个人来说,资产持有量将发生变化。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支出或储蓄多少的决策不是相互独立的。

可是,同时设定资产选择和支出决策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凯恩斯主义方法明确集中于支出,而货币方法则强调资产存量特别是货币。

固定汇率 约翰逊(Johnson,1976,p.147-167)对货币方法的贡献最大。他考察了一个高度简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是刚性固定的,所有商品都以单一世界价格成交。实际收入增长是外生的。本国货币需求函数是:

Md=pf(Y,r) (4)

(4)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

货币供给等于准备金(R)加上本国信贷(D):

Ms=R+D (5)

如若该体系处于静态均衡,货币需求将等于货币供给,准备金不会变化。然而,如若本国收入长期增长,而世界价格和利率不变,那么,约翰逊认为,准备金的增加将与本国货币增长正相关,而与本国信贷扩张负相关。

gr0nygy-α1gd (6)

式中,gr、gy和gd分别代表准备金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和本国信贷增长率,ny代表货币的需求收入弹性。

这一结论明显地意味着,只有实际收入增加才会改善国际收支,这与上述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道理非常简单:倘若实际收入在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不变情况下增加了,出于交易目的,货币需求自然会不断增加。超额货币需求或以本国信贷扩张方式或以国际收支盈余方式抵消。如若本国信贷不扩张,准备金将与货币需求增长保持同步。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意味着,人们愿意花费的比其收入少。

就整个国家而言,国际收支出现盈余。相反,如若本国信贷扩张的速度快于货币需求,那么,准备金因国际收支赤字而减少。

引起国际收支赤字以及与之相伴准备金减少的问题不在于收入扩张本身,而在于当局有关本国信贷扩张的政策。倘若本国信贷扩张快于货币余额的需求,那么,就会发生国际收支赤字和准备金减少。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方法应当看作是一种准备金变化理论,而不是贸易平衡理论,因为这类效应会出现在经常账户中还是资本账户中,文献并没有说清楚。不过,货币方法的确解决了快速增长的国家似乎保持着长期国际收支盈余这种明显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说法。

浮动汇率 上述分析仅局限于固定汇率框架下,而自1971年以来,汇率变化十分普遍,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浮动汇率及其政策含义。有关汇率的现代研究起源于国际收支的货币方法(Frenkel and Johnson, 1978;MacDonald,1988)。

传统的汇率分析依据进出口需求推导出有关外汇流量需求的某些命题。假定有两个国家,比如说英国和美国,他们之间有商品贸易。

每一国家假定都有一种不同的本币,本国产品的本币价格假定是固定的。英国人需要一定数量的美元以支付进口,美国人需要一定数量的英镑以支付英国的出口。

在图4中,纵轴表明的是以英镑度量的美元的价格,所以,沿着纵轴上升表明英镑贬值。

横轴表明的是用以交换英镑而需求或供给的美元数量。

随着美元价格的上升,英国人发现美国商品的价格上涨了,所以,他们会减少购买量。如果需求是弹性的,他们购买的数量和价值都会减少,因此,对美元的需求降低。

在这情况下,美元的需求曲线D将向下倾斜。倘若商品的需求无弹性,美元的需求曲线会向上倾斜。

图4 汇率决定

只要美国对英国商品的需求增加,随着英镑的贬值,美元的供给S就会向上倾斜。美元的供给曲线S与对美元的需求曲线D相交于E点,E点对应的汇率水平就是均衡汇率。当实际汇率高于(低于)均衡汇率时,对美元的需求就会低于(高于)美元的供给,从而产生使汇率下降(上升)的压力。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会自动地下降(上升)至均衡汇率。

当实际汇率高于(低于)均衡汇率时,表明美国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顺差);当实际汇率低于(高于)均衡汇率时,表明英国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顺差)。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在汇率的自动趋向均衡汇率的过程中消除相应的逆差或顺差,实现均衡。。

【参考文献】:

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Basic Macroeconomic Models)

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Mundell-Felming Model and Fiscal-Monetary Policy)

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Fiscal Polcy and Balance of Payment)

汇率决定模型(Models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Alexander, S. S., 1952, Effects of a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IMF Staff Papers 1.

Chrystal, K. A., 1989, Overshooting Models of the Exchange Rate,in D.Greenaway,eds.,Current Issues in Macroeconomics,Macmillan.

Chystdl, K. A. and G. E. Wood, 1988, Are Trade Deficits a Problem,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70.

Frenkel, J. A. and H. G. Johnson, 1978,The Economics of Exchange Rates, Addison-Wesley.

Johnson, H. G.,1976, 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s Theory, in J. A. Frenkel and H. G.Johnson, eds., 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George Allen and Unwin.

MacDonald, R.,1988,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Theories and Evidence, Unwin Hyman.

Mundell, R.A., 1968, InternationalEconomics, Macmilla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