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54页(6075字)

【内容介绍】:

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1997,第263页)曾说,“通货膨胀有害,这是政治辩论中的常识。公众的情绪对通货膨胀的反对是如此的强烈,以至理所当然地认为,政府在限制通货膨胀方面应有所作为。”政府在减轻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造成的损害方面,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规定在某些领域实施指数化。所谓指数化就是把任意一种支付与价格指数联系在一起。比如,劳动合同中的生活费用调整条款、利息和(或)本金支付与价格水平相联系、纳税档次根据通货膨胀自动调整等等,都是指数化的非常重要的例子。

有学者(Fisher,1913)认为,指数条款的使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指数条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747年,当时美国独立前的萨诸塞州规定,利息和本金要按谷物、肉、毛等价格的指数值支付。

一般来说,在现代经济中的高通货膨胀时期,特别是在未来价格水平也就是货币的价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指数化使得利用长期合同成为可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指数化条款得到广泛应用,种类繁多,范围扩大(Braun,1976;Giersch,1974;Page and Trollope,1974)。

1.指数化的种类

工资指数化 工资指数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指数化形式。工资指数化是为了使工资适应订立合同时不可预见的信息而加以调整的一种机制。

附带指数化条款的工资合同,规定工资基数、用以修订工资的指数化公式以及多长时间修订一次。传统上,工资指数化只是把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以稳定通货膨胀下的实际工资。

后来,工资指数化把工资与更多的指标挂钩,这些指标不仅包括更丰富的物价信息(例如附加值的价格平减指数和贸易条件),而且还包括为把工资和那些测量名义活动(例如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挂钩而设置的一些规则(艾泽曼,1992,第4卷,第907页)。

金融工具指数化 同工资指数化相比,金融工具指数化不很普遍,常见的指数化金融工具包括储蓄存款、长期公债以及抵押贷款。金融工具指数化旨在充分保护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不受通货膨胀的侵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货膨胀率很高,资本市场在不断创新,但即使在最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私人企业也一直未发行指数化债券,其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Fischer,1975,1977a,1982;McCulloch,1980)。

社会保障与养老金指数化 很多国家都按消费物价指数对社会保障支付和政府养老金进行指数化。私人养老金一般没有指数化,部分原因是没有养老基金可利用的金融工具。

税收制度指数化 税收制度指数化最初始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档次指数化,但资本和利润征税的指数化比较困难,主要来自管理上和政治上的阻力(Aaron,1976)。所得税原本应当对实际利息和实际资本利得征税,因此,政治上的阻力来自把这一原则应用于利息支付的扣除,因为抵押借款者可能损失掉大部分利息扣除;同样,在公司所得税下,问题在于是否只有实际利息支付才能扣除。

在管理上,问题主要出在指数化税制与指数化债券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例如,指数化债券的指数化支付部分是否应当征税,如果征税,是按所得税率还是按资本利得税率征税。

按理说,公司的税收待遇应当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如果个人把指数化部分看作是资本利得,那么,公司就不能把它看作是利息支付而扣除。

其他指数化 除了上述各类指数化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数化。

例如,人寿保险合同指数化、租赁协议指数化、长期建筑或制造指数化等等。在长期建筑或制造指数化中,支付通常与生产价格指数相联系,并根据产品种类或产品的投入成本不同而调整。

2.理论问题

在理论上,指数化得到众多的着名经济学家诸如马歇尔(Marshall,1890)、凯恩斯(Keynes,1936)、费里德曼(Friedman,1974)以及托宾(Tobin,1963)等的支持,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指数化作为消除长期合同的通货膨胀风险的工具具有效率性,而且作为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具有公平性。

工资指数化的主要理论问题是它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在整个劳动合同期内,指数化工资从实际值来看可能会出现问题,即依赖于实际工资变化的任何政策或调整都会受到工资指数化的限制。格雷(Gray,1976)和费希尔(Fischer,1977b),指出,在名义扰动情况下(所谓名义扰动是指在完全浮动价格下只会影响均衡绝对价格的因素),指数化工资可能稳定经济。

同样地,指数化会加剧实际扰动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期,理论界对指数化的优点展开了全面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工资指数化通过使名义工资对政策引致的价格水平降低的反应更加灵敏,为在低失业情况下更快地减缓通货膨胀提供了机会(Friedman,1974)。同样,扩张性总需求政策会使通货膨胀在低实际产出效应下更快地上涨。

弗尔纳(Fellner,1974)认为,指数化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作用不大,因为价格上涨率首先要降低才能取得指数化的有益结果。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与工资和其他合同相联系的指数。

倘若工资作为对货币贬值和类似的征收消费税(以降低总需求)产生的价格上升的反应而自动增加,那么,贬值和课征消费税这种政策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啻是自拆台脚。因此,从经济稳定的角度来看,与工资相联系的适当指数应当排除进口商品和间接税。反对工资指数化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指数化不仅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时还会提高平均通货膨胀率。

在资本指数化情况下,主要问题是有关这种指数化对总储蓄和有价证券配置的影响。

有人一直认为,指数化保证了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且,政府通过发行指数化公债改善稳定政策。

有人认为,政府最适合发行指数化公债,因为指数化公债的名义收入预期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私人企业发行指数化债券的意愿取决于这种券的收益与总体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而布林德(Blinder,1977)指出,企业可能愿意把利息支付与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联系在一起。企业发行这种债券的意愿取决于其产品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变化导致的还是由成本变化导致的,还取决于这种债券的税收待遇。

倘若不实行指数化,长期借贷很可能就会因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不确定性而逐渐消失,而且债券交易主要集中于短期债券。就指数化公债而言,托宾(Tobin,1963)认为,政府发行指数化公债为货币当局提供了一个工具,控制与资本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资产的供给,使货币当局比较容易地影响投资率。当然,也有人反对发行指数化债券。

有人认为,保护债券持有者不受通货膨胀的损失可能减少公众对维持价格稳定的压力;还有人认为,发行指数化债券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不过,这些反对意见在理论上没有做出说明。

指数化的主要政策问题表现在政府是否应当发行指数化公债和是否对税收制度指数化。

有关工资指数化的政策问题是它是否应当受到鼓励,特别是政府对其自身雇员的工资是否指数化。这取决于经济扰动的基本来源。

反对政府支持指数化的最普遍的观点是:指数化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斗争。

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税收制度应当指数化,政府不应当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参考文献】:

指数化公债的经济效应(Economic Effects of Indexed public Debt)

Aaron, H. J., 1976, Inflation and the Income Tax, Brookings.

Blinder, A. S. , 1977, Indexing the Economy Through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K. Brunner and A. Meltzer, eds., Stabi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Vol. 5,North-Holland.

Braun, A. R., 1976, Indexation of Wages and Salar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IMF Staff Papers,IMF.

Fellner, W., 1974,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 Comprehensive Indexation, in H. Giersch et al., eds., Essays on Inflation and Indexati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ischer, S., 1975, The Demand for Index Bond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ischer, S., 1977a, On the Non-Existence of Privately Issued Index B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pital Market, in E. Lundberg, ed. , Inflation Theory and Anti-Inflation Policy,Macmillan.

Fischer, S., 1977b, Wage Indexation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 K. Brunner and A. Meltzer, eds. , Stabi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Vol. 5,North-Holland.

Fischer, S., 1982, On the Nonexistence of Privately Issued Index Bonds in the US Capital Market, R. Dornbusch and M. H. Simonsen, eds., Inflation, Debt, and Indexation, MIT Press.

Fisher, W., 1913, The Tabular Standard in Massachusetts Histo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riedman, M., 1974, Monetary Correction, in H. Giersch et al., Essays on Inflation and Indexati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Giersch, H., 1974, Index Claus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Inflation, in H. Giersch et al. , eds., Essays on Inflation and Indexati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Gray, J., 1976, Wage Indexation: 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Keynes, J.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acmillan.

Marshall, A., 189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acmillan.

McCulloch, J. H., 1980, The Ban on Indexed Bonds, 1933-77,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ge, S. A. B. and S. Trollope, 1974,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Indexing and Its Effects,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Tobin, J., 1963,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Debt Management, in Commission on Money and Credit, Fiscal and Debt Management Policies, Prentice-Hall.

斯蒂格利茨,1997,《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版。

艾泽曼,J.,1992,《工资指数化》,载于伊特韦尔、J.M.米尔盖特和P.纽曼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中译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