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251页(596字)
【生卒】:1902—1943
【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投笔从戎。1943年12月2日在轰炸柏林的空战中壮烈牺牲。第一部诗集《在好望角的周围》(1922)和长篇小说《船在航行中》(1924)描写水手悲惨的命运。
诗集《溪流中的石头》(1925)和《挪威在我们心中》(1929)歌颂挪威大好河山和为挪威繁荣作出贡献的劳动群众。
1927年,作为记者来到中国,发表了《在中国的日子里》(1927)。同年开始戏剧创作,作有《一位年青男子的爱》(1927)、《巴拉巴》(1927)和《大西洋》(1932)等。论文集《青年之死》(1932)是他创作中的重要转折点,文集中除评论英国诗歌外,还论述了他为自由、解放而战的论点。不久,前往苏联,一直居住到1934年,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发表了3部剧本:谴责挪威商人残酷剥削劳动群众的《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荣誉》(1935),抨击西方和平主义的《但是,明天……》(1936)和以巴黎公社为背景的《失败》(1937)。
德国法西斯占领挪威后,他一面率领士兵抗击敌人,一面用诗歌和在电台中的讲话来鼓舞挪威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有《一九四〇年五月十七日》和《挪威的好年景》等,作品充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语言激昂奔放,富于战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