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39页(840字)

【生卒】:1911—1991

【介绍】:

瑞士德语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苏黎世建筑师家庭。中学毕业后在苏黎世大学学习日尔曼语言文学,后作为记者旅行捷克和巴尔干国家。1936年入苏黎世工学院学习建筑,毕业后从事建筑和文学两种职业,1954年后完全转向文学。

1958年获毕希纳文学奖,后又多次获瑞士、德国以及美国的各种文学奖,被国际上许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1978年在苏黎世成立了弗里施档案馆,1980年成立弗里施基金会。是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科学院成员。

他的戏剧创作最初受布莱希特影响,但与布莱希特的革命信念保持距离。认为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可怕经历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诸多可能性之一,由此出发他致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从道德上再认识,以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部剧作《他们又唱了》(1945)把战争中的亡灵搬上舞台,人质、刽子手和投弹的飞行员在阴间相会,寻求共同的安宁。

中国长城》(1947)揭示帝王专制的腐败和知识分子在专制权力统治下无能为力的状况。《老实人与纵火犯》(1955)和《安多拉》(1961),二者都有较强的喻意性。前者通过毕德曼先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物质利益实际上纵容了纵火犯、最后引火烧身的故事,喻示市民阶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姑息养奸。

后者通过虚构的小国安多拉人错把自己的后代当成犹太人欺辱,任凭敌方杀害的故事,抨击了种族主义。其他剧本还有《唐璜,又名对几何学的爱好》(1953)、《自传》(1907)、《三幅舞台画》(1978、1980)等。

他的小说多表现在现代社会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长篇小说《施蒂勒》(1954)为其成名作,小说写雕塑家施蒂勒总想改名换姓逃避自己原来的身分,但终未成功,并导致与当局及家人冲突的故事。《我就用甘腾拜因这个名字吧》(1964)仍是以个人与社会的认同为主题。其他作品还有《能干的法贝尔》(1957)、《蒙陶克》(1979)、《人类诞生在新生纪》(1979)、《蓝胡子》(1982)和《日记》等。

上一篇:弗林格里 下一篇:盖依瑟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