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修午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99页(724字)
【生卒】:1904—1986
【介绍】: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柴郡高巷镇的一个军官家庭。曾在萨里郡的埃德蒙德学院求学,奥登是他的老师。后转入剑桥的基督圣体学院,1925年辍学后从事写作,1928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所有的阴谋家》。1929年离开英国,到德国与奥登相会,在柏林任英语教员,并继续写作。他与奥登合作,写成诗剧《毛皮下的狗》(1935)、《登上F6峰》(1936)和《在边境》(1938),反映了纳粹上台前柏林的现实。同时他以相同的主题自己创作了两本小说:《诺里斯先生换火车》(1935)和《再见吧柏林》(1939)。
1938年,他和奥登再度合作,写成游记《战地行》(1939),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表示支持和同情。1939年他和奥登离开欧洲到了美国,并于1946年取得美国国籍。衣修午德前期作品大多属自传性质,如实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称代表作《狮子和影子》(1939)为“照相簿的史诗”,并把自己比为“一架开着快门的照相机,完全被动,只记录,不思考”。他确实成功地拍摄了当时欧洲苦难中的形形色色人物,以及纳粹崛起时的德国。移居美国后,开始撰写电影剧本,小说的主题和题材也有了变化。如《夜晚的世界》(1954)里,虽用了把作者本人写进小说的老手法,也使用了倒叙的技巧和虚构的情节以展示信仰和道德问题;《到那里去访问》(1962)以不同的角色来显现作者生活的各个阶级。
后期作品中最受到注意的是《单身汉》(1964),作品细微观察了一个知识分子同性恋者的心态。《河边相会》(1967)赞扬了印度吠檀多派的人生观,认为尘世间的荣华富贵都属于虚幻。还着有缅怀父母的回忆录《凯瑟林和弗兰克》(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