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46页(908字)
【生卒】:1906—1989
【介绍】:
爱尔兰作家。
生于都柏林附近。就学于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爱尔兰红十字医院工作。
1937年定居巴黎。1945年以后主要以法文写作。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剧本《等待戈多》(1953)、《最后结局》(1957)、《降落的一切》(1959)、《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1958)、《余火》(1959)、《啊,美好的日子》(1961)、《来了又去》(1966)、《影片》(1969)、《并非我》(1973)、《脚步声》(1976)、《俄亥俄即兴演出》(1981)、《大灾难》(1982)和《什么何处》(1983)等;长篇小说《莫菲》(1938)、《马洛伊》(1951)、《马洛纳正在死去》(1951)、《无名者》(1953)、《瓦特》(1953)、《怎么样》(1961)和《伙伴》(1980)等;短篇小说集《少刺多踢》(1934)、《毫无目的的故事》(1955)、《问题》(1968)、《第一次爱》(1970)、《嘶嘶声》(1976)、《六个社会渣滓》(1978)和《错看误说》(1981)等。
他还写过一些诗、散文和文学评论文章。
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等待戈多》被称为荒诞戏剧的先驱。1952年用法文写成,1953年在巴黎上演;1954年作者译成英文,1955年在伦敦上演。上演后引起西方批评界重视。
1961年获国际出版奖。剧情和人物形象一反传统,荒诞诡谲,然而内涵深沉,耐人寻味。
剧中两个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衣衫褴褛,神志恍惚,孤零零地守在路边一棵光秃秃的树旁,焦急地等待神秘的戈多先生。
天知道戈多究竟是何许人!他俩就这样盲目地等着,顾盼左右等着戈多到来,企望他帮助他们改变困境。
然而戈多终于没有出现。他们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准备在那棵枯树上吊死,但未能遂愿,他们只好无望地继续等待下去。
作品几乎没有情节,以荒诞形式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里中产阶级的颓废和绝望心理。“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参见661页法国贝克特,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