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90页(939字)

【生卒】:1940—

【介绍】:

法国小说家

原名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法国人。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继续深造。1963年发表处女作《诉讼笔录》,获勒诺陀文学奖。

受新小说派作家的影响,作者采用细腻的笔法,着意刻画了一位海边隐士的内心活动。完全否定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认为“作家是制造寓意的人”,“写作就是用词语进行探索”,“作家的世界应该产生于虚构的现实”。

他主张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应当保持“未被加工过的原始状态”。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玄学与虚幻,完全打乱了时空观念并且插入大量广告标语。他笔下的人物大都精神失常,置身于朦胧的半幻觉状态,时刻感到死亡的威胁。1965年他在短篇小说集《发烧》中,形象地描绘出因发高烧、生活紧张、病痛等引起的心理和病理变态。1966-1967年间,他在泰国服兵役,尔后去墨西哥旅行。1970年他分别在巴拿与危地马拉等地与印第安人在一起生活。

这段冒险生涯对他后来创作影响极大。这期间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洪水》(1966)、《可爱的土地》(1967)、《消逝录》(1968)、《战争》(1970)、《巨人们》(1973)、《彼岸之行》(1975),以及短篇小说集《蒙多和其他故事》(1978),文论《醉心物质享受》(1967)、《漩涡》(1971)等。

勒克莱齐奥厌恶城市生活和现代科技文明,他希冀通过被毁灭的文明去寻找精神寄托。

他翻译并介绍了马雅人的圣书《希拉姆·巴拉姆的预卜》(1976)。1980年他创作了小说《沙漠》,讲述了一位西撒哈拉的蓝色人种小姑娘流落到马赛后,由于无法领教城里的贫困生活,重新返回沙漠的故事。这部作品问世后,立刻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并被法兰西学院授予保尔·莫朗大奖(1980)。

1985年创作的《寻金者》再次揭示了“求源”的主题。《春季和其他季节》(1989)内含一个中篇、4个短篇,主要述写了几个女人的故事,作者倾注了自己对弱者与不幸者深厚的同情与真挚的爱。90年代后,他又发表了《奥尼查》(1991)、《游荡的星》(1992)、《迭戈与弗丽达》(1993)、《金》(1997)等。

上一篇:勒布勒东 下一篇:勒杜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