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耶尔·德·芒迪亚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03页(765字)

【生卒】:1909—1991

【介绍】:

法国作家。

青年时代对考古极感兴趣,到过欧洲和东方旅游,但主要在地中海沿岸游历。他初期写些短篇故事,1943年发表一部散文集《在肮脏的年代》。随后,开始创作作,汇成诗集《白垩的年代》(1961)。战后,他遇见布勒东,参加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团体,受到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的影响尤深。

他发表了两部中篇小说集《黑色的博物馆》(1947)和《狼的太阳》(1951,获得批评家奖)。作家神奇的想象、出色的技巧,博得读者的青睐。1956年,他开始发表长篇小说,《海百合》(1956)写两位姑娘来到海滨度假,寻求男人的性爱,女主人公把色情视为生活与想象的接合点,把男人当作接合的工具。他还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1963年又发表一部长篇小说《摩托车》获得成功,终于被广大读者视为第一流的作家。这部小说写19岁的年轻少妇大清早骑着摩托车去幽会情人,小说充满着现代浪漫色彩。

1967年,他的一部描写非常精致的新作《闲暇》问世,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前几部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是游荡好闲的少妇或姑娘,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却是一位淫荡的男人,他出外经商,在繁忙之余决定偷闲痛快地玩三天,他刚收下妻子的来信,但不想拆看,来到妓院度过风流的三夜。

这闲暇一过,开信一看,才得知儿子车祸身亡,妻子也悬梁自尽,乐极生悲,他也拔枪自杀。70年代后,他转写剧本《伊莎贝拉·姆拉》(1973),以及艺术评论着作《博娜、爱情与绘画》(1971)、《热爱米肖》(1984)。他到了晚年发现自己一生创作中最得心应手还是早期的短篇小说,又出版两个集子《斯加勒》(1971)和《海浪之下》(1976)。

他继承超现实派的技巧,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形成独特的风格。

1985年获得国家文学大奖。

上一篇:皮孔 下一篇:皮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