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26页(1041字)
法国文学流派。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坛上的一个重大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兰·罗伯格利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和克洛德·西蒙。在理论上,新小说派以反对传统小说的“写实主义”倾向,要求在创作方法上进行激烈的革新和大胆的实验而着称。它责怪巴尔扎克式的写实描绘不够真实,满足不了20世纪生活在发达文明社会中读者的复杂心理,是已经过了时的“旧小说”;新小说则要去表现另一些真实,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纯客观事物的存在,人物意识深处原始的真实等等。罗伯-格利耶的《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萨洛特的《怀疑的时代》、《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等通常被视作新小说的理论纲领。
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学实验,新小说早在30年代就已产生于萨洛特的笔下,只是到50年代,新小说才真正形成一个文学流派。除以上4个主将之外,曾名列于新小说派的尚有罗贝尔·潘热、玛格丽特·杜拉斯、萨缪尔·贝克特、克洛德·莫里亚克。
这些作家大都在继续发表着新小说作品,而他们被公认的新小说代表作品有罗伯-格里耶的《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吉娜》(1981);萨洛特的《陌生人肖像》(1944)、《马尔特罗》(1953)、《天象仪》(1959)、《金果》(1962)、《生死之间》(1968);布陶的《米兰巷》(1954)、《时间的运用》(1956)、《变化》(1957)、《度》(1960);西蒙的《风》(1957)、《草》(1958)、《佛兰德公路》(1960)、《豪华大旅馆》(1967)、《历史》(1967)、《法萨卢斯战役》(1969)、《农事诗》(1981);潘热的《审讯》(1962);克·莫里亚克的《侯爵夫人五点钟出发》等等。应该指出,新小说派作家在反传统,追求小说艺术革新方面是态度一致的,但在写作手法上,却各有千秋,很难找到共同特点,如罗伯-格里耶的一些小说强调对物体描写的无主观性,萨洛特擅长人物内心意识的对话,西蒙则以画家般的想象,将画面融入时间的流动中,等等。
除了小说创作之外,新小说作家还有一些文论作品,如布陶的《小说的空间》、《对小说技巧的探讨》,萨洛特的《对话与潜意识》,克·莫里亚克的《当代的反文学》等。1984年西蒙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被视作反传统的新小说最终获得了文坛的承认和世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