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28页(1014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最有影响的戏剧流派之一。

它于50年代兴起于法国,当时在巴黎的尤内斯库、贝克特、热内、阿达莫夫等人在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纷纷起来写作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荒诞不经的戏剧作品,并在巴黎的剧场中上演。一开始,这种无情节、无冲突、语言难解的怪剧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逐渐获得社会承认,一段时间内竟达到了十分红火的地步。

到60年代初期,英国戏剧理论家·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但那时,荒诞派戏剧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啊,美好的日子》(1961),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犀》(1958),阿达莫夫的《塔拉纳教授》(1953)、《乒乓球》(1955),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品特的《一间屋》(1957)、《生日晚会》(1958)、《看管人》(1960),阿尔比的《美国梦》(1960)等。从主题上说,这些剧旨在表达当今西方社会的人们面对荒诞的生存条件所体现出来的恐惧感和精神危机。

这种情绪实际上在加缪、萨特等人的剧作中早已有之。与存在主义戏剧不同之处在于,荒诞剧并不是以古典的戏剧形式表现荒诞的戏剧内容,而是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真正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人生的荒谬,荒诞派剧作家们借助于各种特殊的舞台手段和戏剧语言,提供一个荒谬的戏剧背景。首先,他们的剧一般没有传统戏剧中的具体情节,没有剧情转折,没有高潮与结局。

其次,他们的剧中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一般没有姓名,而是用教师、女仆、房客、囚犯、乞丐甚至用字母代之。还有,荒诞剧的语言也很特殊,它们无意义、不连贯,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被重复来重复去,给人一种机械排斥理性的感觉,最后,他们还让大量物体(椅子、死尸、犀牛)占据舞台,以说明物对精神的压迫,反映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之间的尖锐矛盾。

在场景、音乐、灯光、服装等的设计上,荒诞派戏剧家也大动一番脑子以支离破碎的舞台象征荒诞无稽的世界。荒诞派戏剧因曲折地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戏剧创新意义,并且最终得到了文艺界权威人士的承认,贝克特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9)和尤内斯库的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70)便是明证。

上一篇:象征主义 下一篇:一致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