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74页(1094字)

【生卒】:1896—1981

【介绍】:

意大利人。

“隐秘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出生在意大利海港城市热那亚的一个商人家庭。

从小酷爱音乐、古典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迫离开大学文学系,作为步兵军官到前线作战。

退伍后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和诗歌创作,还当过出版社编辑。1925年,蒙塔莱的处女作《乌贼骨》出版,顿时名声鹊起,使他成为意大利优秀的抒情诗人。

嗣后,他担任佛罗伦萨图书馆馆长。1936年蒙塔莱置威逼和利诱于不顾,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开除公职。

40年代初,他流亡海外,后来参加了抵抗运动。

诗集《乌贼骨》鲜明地体现了“隐秘派”诗歌的特色和蒙塔莱对生活、艺术的见解。诗人以为诗歌已无法传达某种明确的信息或信条,而只能以扭曲的方式,表现人的无可慰藉的忧伤,抒发人的人性危机。他从大自然中信手拈来各种常见的景物,加以艺术的提炼,赋以哲理的内涵,吟咏人生的飘忽、荒谬,刻画人的深沉的苦闷和孤独。

“生活之恶”蛀食世界,吞噬人的生命。失去血和肉的“乌贼骨”就是“支离破碎的人生”的象征。“乌贼骨”的主题,贯串于蒙塔莱的整个诗歌创作。在其后发表的诗歌中,诗人抒写人对“生活之恶”的徒然抵抗,面临不可逆转的结局的哀怨、惶惑,表现人的个性遭受暴力的蹂躏,希望与失望、期待与惊恐交织的复杂情感(诗集《境遇》1939;《暴风雨和其他》,1956)。蒙塔莱在一些诗篇中,从抽象的道义观念出发,对法西斯进行谴责,表示要以沉默、旁观来抵抗残暴的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蒙塔莱长期担任记者、文学和音乐评论家,同时坚持写作诗歌,相继发表诗集《萨图拉》(1971)、《诗钞1971-1972》(1973)等。。这些诗作或记叙日常生活,或缅怀亡妻和故友,都显示了诗人描摹内心世界的微妙情感的深厚功力。

论文集《在我们的时代》总结了诗人的人生观和诗歌理论,强调诗人的使命是维护人的价值和寻求个性的真实。

蒙塔莱的诗歌创作,客观上反映了半个多世纪意大利中小资产阶级对现实的“生活之恶”与法西斯专制的厌恶、蔑视,丧失慰藉而又不甘同流合污,因而逃遁于自我的情绪。

同时,诗人把抽象的“生活之恶”描绘成世上万恶之源,回避严峻的现实,虚无、悲观的色彩比较浓重。蒙塔莱的抒情诗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提炼艺术形象,采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回忆、幻觉和现实错综重叠,制造情味隽永的意境,进而衬托和刻画人的精神世界和奥妙感受。

他的诗歌音韵优美,有“纯诗歌”之称,但有时失之隐晦艰涩。1967年,蒙塔莱因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而获意大利终身参议员称号。

1975年,他由于“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上一篇:莫内利 下一篇:蒙塔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