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斯·帕索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37页(766字)

【生卒】:1896—1970

【介绍】:

美国小说家

生于芝加哥。是葡萄牙人后裔,1912-1916年在哈佛大学就读,时值唯美主义运动的后期,他很受“为艺术而艺术”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于1917年参加法、意等国的救护队,《三个士兵》(1921)是根据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反映美国青年一代厌战和迷惘情绪,是美国同类反战小说中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曼哈顿中转站》(1925)以纽约市为背景,描绘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群像,他们在社会上是一群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书中运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蒙太奇和报道等新的艺术手段。

1926年,他成为左翼杂志《新群众》的创始人之一。但指导他批判美国社会与政府的思想是无政府主义。

1927-1928年,他协助创建“新剧作家剧团”。1928年访问前苏联。

对美国共产党表示支持。其代表作是《美国》三部曲,即《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激进的时期。作者通过对众多的历史人物(如工人领袖德布斯、总统威尔逊、汽车大王福特、发明家爱迪生、进步作家约翰·里德等等)和虚构人物(包括流浪工人、共产党员、知识妇女、资本家等人物形象)的描绘,通过对众多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广阔的美国社会生活图画,批评家尔科姆·考利认为该部作品与《丧钟为谁而鸣》和《愤怒的葡萄》,堪称美国3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3部作品。

小说语言洗炼,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并通过穿插在作品中的“新闻短片”(68篇)、“人物传记”(25篇)、“摄影机镜头”(51篇)这三种形式突出了作品的史风貌。3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政治见解发生变化,开始反共,作品在深度、广度和艺术上也不如先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