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59页(573字)

【生卒】:1922—

【介绍】:

美国人、剧作家。

生于芝加哥市。1939-1943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55-1958年就读于纽约布鲁克林学院,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其妻是着名画家艾里斯·莱扎克。

1950-1966年先后教过音乐和英语,当过翻译和编辑。

曾任《参考书》、《独角兽丛书》、《为什么》、《胜利》等刊物编辑和纽约大学美国语言研究所讲师。曾获艺术创作奖(两次,1973、1976)和国际笔会奖(1974)。

着有诗集《代词:四十首舞蹈》(1964)、《宣言》(1966)、《八月之光诗》(1967)、《致艾里斯·莱扎克》(1970)、《四趟列车》(1974)、《第三十六首小诗》(1975)、《二十一种对称的不对称现象》(1978)、《电话》(1979)、《古怪的四行诗》(1980)和《那顶毛线帽是我的吗?》(1983)等。剧本有《圣经剧》(1955)、《青葱的血根草》(1965)、《挛生剧:太子港和伊利诺阿达姆县》(1966)、《卡尔·费恩巴什·弗拉希姆的词汇》(1977)等。早期诗作多使用自由体和实验体,中期诗作属自由体的变体。

1954年后,他融合现代音乐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流派——表演诗。

认为诗歌的表演打开了诗人同外部世界的自由交流,从而不致将诗人隔绝在自己的想象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