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68页(680字)

【生卒】:1929—

【介绍】:

德国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70年代以前,他的理论基本上囿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框架之内,要求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进行修正,调强经验的历史哲学与实践的政治意图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从弗洛伊德主义出发提出认识的内驱力是一种心理动机——兴趣。

兴趣引导人们去认识,不同的兴趣产生不同的知识领域:技术兴趣产生经验-分析科学,实践兴趣导致历史-阐释科学,而寻求解放的兴趣产生了批判的科学。哈贝马斯认为,认识是作为自然生物的人的种属的一种“自我反思”活动,其目的是追求种属的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统治”,先天地倾向于实践。

70年代以后,哈贝马斯逐渐转向科学哲学的研究。他吸收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的方法,通过阐释学把批判理论与分析哲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批判学说,称之为“交往合理化”理论。这种理论试图从人的交往行为出发,在整体上把握作为个体的人的发生学与作为种属的人类进化之间的联系,将微观行为和宏观行为的发展纳入交往理论的统一框架,从而解释社会语言规范、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所陷入的合法化的危机。

哈贝马斯的主要着作有:《理论与实践》(1963)、《认识与兴趣》(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文化与批判》(197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交往与社会进化》(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和《政治短论》(1981)等。

上一篇:古芭 下一篇:哈特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