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60页(1328字)
(存在哲学)产生于20世纪的一个资产阶级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
这个流派企图建立一种适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观点的新的世界观。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学说,是存在主义的思想来源。存在主义分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马赛尔、雅斯贝尔斯、别尔佳耶夫、Л.斯托夫、М.布贝尔)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尔、加缪、С.波伏瓦)。存在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危机。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持浅薄乐观主义,相信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然而,它却经不起时代剧变的震荡。存在主义是作为一种悲观主义世界观而产生的,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人面临历史性的灾难、失去自由和进步的幻想时该如何生活?存在主义是对启蒙时代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的反动,也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泛流行的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哲学的反动。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从主体和客体对立的原则出发的。因此,在理性主义者面前,整个现实,包括人在内,都仅仅是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对象。
由于这一缘故,这种观点“无个性特征”。相反,存在主义应当是超个人的、“客观的”科学思维的对立面。由此,存在主义就使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例如,海德格尔就说,哲学的对象应当是“存在”,而科学的对象则是“存在物”。
这里所谓“存在物”是指一切必然地有别于“存在”自身的、属于经验世界的东西。存在本身不是间接地(通过理性思维)、而是直接地被理解的,因为它通过人的存在、个人存在、亦即通过实存而展现在人的面前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割的完整性恰恰就包含在实存之中。
这种完整性无论科学——推理的还是思辨的思维都无法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人并不是随时意识到自己是一种存在。为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必须处于“边缘情况”,也即处在面对死亡的状态。当人发现自己是一种存在,他也就第一次获得了自身的自由。在存在主义看来,自由乃在于要使人不再作为在自然或社会的必然性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一种物,而是“选择”自己,用自己的每一个活动和行为来构成自己。因而一个自由的人要为他的全部所作所为负责,而不应以“环境”来为自己辩解。为围绕自身所完成的一切负疚的感情,乃是一个自由的人的感情(别尔佳耶夫)。
在存在主义者关于自由的观念中,表达了对资产阶级庸人所持有的顺从主义和应付行为的抗议。资产阶级庸人只觉得自己是一部庞大的官僚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丝毫无法改变事件的进程。
因此,存在主义经常强调人对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责任。然而,存在主义的自由概念依然是主观主义的,因为它是从纯伦理方面而没有从社会方面解释这一概念。存在主义把理性认识视为同哲学研究对象不相适应的东西而予以摈弃,提出了直接地直觉地领悟实在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胡塞尔(海德格尔、马赛尔、萨特尔)、狄尔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部分依据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许多存在主义者(晚年的海德格尔、马赛尔、加缪等)认为,就哲学的认识方法来说,与其说它接近于科学,不如说它更接近于艺术。
存在主义对西方艺术和文学并由此进而对大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如此重大影响,这不是偶然的。存在主义的各个代表人物之社会政治立场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