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和“再意识形态化”理论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15页(693字)

对意识形态进行某种解释的两个资产阶级社会观念,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

Р.阿隆贝尔、С.利普谢特等人的着作对“非意识形态化”理论作了论证。“非意识形态化”理论的创立者把意识形态解释为一种同科学根本对立的、被社会集团用来为其行为进行解释并为社会要求提供论证的一种复杂的意识,还解释为工艺学不够发达及经济、社会政治问题未获解决的社会的一种产物,因而断言,似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超越出需要意识形态的社会状态,进入了一个“非意识形态的”新时代。他们宣告“意识形态已经终结”。其实,“非意识形态化”理论这个概念所表达的乃是一种科学技术统治的幻想,似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纯“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无需群众参与,无需阶级斗争。这种观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还表现在,它针锋相对地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系,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是过了时的。但是,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斗争的激化,青年运动及其他社会运动的兴起都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的病态是无法靠任何“技术”手段来医治的。

资产阶级自己的理论家们现在也开始批判“非意识形态化”理论了。他们认为,这一理论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在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自我解除武装。

于是产生了一种表面上与“非意识形态化”相对立的观念——“再意识形态化”理论,它强调必须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价值及其对巩固资产阶级阵地的重要性。然而,“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和“再意识形态化”理论两者之间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因为它们的社会本质是相同的,都具有为资产阶级辩护性质和反共产主义性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