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城市和乡村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52页(1174字)

人口社会分布的两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产生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在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中具有对立的性质。

城市从乡村分离出来的客观基础是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因为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社会劳动分工: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初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城市和乡村相互关系的具体性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是不相同的。在手工业生产还未单独分离出来的亚细亚型的公社里所出现的城市,主要是军事官僚、行政和宗教的中心,是社会工作的组织者和踞于公社之上的乡村的剥削者。在奴隶占有制的社会形态里,奴隶主云集的城市,不仅是行政、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而且是起着支配乡村作用的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随着封建主义制度的产生,经济生活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乡村。相当一部分统治阶级集中在乡村的大地产或世袭领地上。

但是,这并没有取消城市作为乡村之连接环节的作用。随着封建主义的发展,城市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已不仅是行政的中心,而且还是手工业、商业、文化的中心。

与此同时,城市的人口也逐渐增多。“城市通过它的垄断价格,它的赋税制度,它的行会,它的直接的商业诈骗和它的高利贷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资本论》第3卷第902页)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里,城乡之间的矛盾成了城乡相互关系的基础,到了帝国主义的发展阶段,这种矛盾便具有特别尖锐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直接生产者陷于破产和农民备受剥夺相联系的。

乡村的劳动人民受到双重的压迫,一是乡村资产阶级的压迫,二是城市资产阶级的压迫,因为城市资产阶级手中握有对乡村进行剥削的经济杠杆和政治杠杆。而在帝国主义时代,整个世界已联结成统一的经济体系,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力图迫使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自己农业原料的供应地。当代,尽管殖民体系已土崩瓦解,但多数殖民地国家在经济上仍未取得完全独立,只有那些确定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依靠社会主义各国的援助才逐步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里,在它的第一个阶段亦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消除了城乡的对立状态。

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便使社会主义城市能够组织乡村的经济高潮和文化生活高潮。社会主义虽然消灭了城乡对立,但还不能消灭城乡的本质差别,这些差别表现为:物质技术基础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存在两种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和乡村中的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组织劳动、安排生活和度过空闲时间的不同特点,等等。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对发展乡村的生产力,把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使农业劳动成为工业型的劳动,提高乡村的物质福利和精神生活水平等,社会主义城市仍然在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科学技术革命所加剧的、都市化的种种问题。

上一篇:革命形势 下一篇:胡塞尔,埃德蒙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