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马斯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541页(808字)
建立在托马斯·阿奎那学说基础上的一种天主教官方哲学。
按照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于1879年发布的通谕,新托马斯主义被确认为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唯一真正的哲学。1889年在比利时卢汶成立了“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它至今仍是新托马斯主义的国际中心。新托马斯主义广泛流行于许多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美国及拉丁美洲各国)。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里坦、Э.吉尔松(法国)、К.兰纳(比利时)、И.德.弗里泽、范.斯滕贝尔根(联邦德国)、Г.韦特尔(奥地利)、Ю.鲍亨斯基等。
新托马斯主义哲学是教权主义的思想支柱。新托马斯主义学说的基础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一原则,它是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神学形式。
新托马斯主义者宣称,“纯粹存在”可理解为精神的、神的始原,乃是最高的实在。他们为了论证宗教教条,广泛歪曲地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范畴:形式的质料、潜能和行动(可能性和现实性)、存在和本质。
由于新托马斯主义的思辨构思,上帝被看成为存在的始因和一切哲学范畴的始原。对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作宗教解释,在新托马斯主义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
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就其整体来说乃是神学的形而上学,就其涉及的问题和使用的术语来说,与中世纪托马斯主义有显着区别。新托马斯主义把托马斯·阿奎那学说的基本原理(协调信仰和理性等原则)与18—19世纪唯心主义体系的某些原理折衷地揉合在一起。
在现代,特别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1962—1965年)之后,新托马斯主义制定了一条新的方针:将托马斯主义的原则与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人类学等现代哲学唯心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哲学趋向现代化。从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看来,历史过程取决于一种确定个人行动的超自然的超验力量。
这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人能够对世界历史过程起积极作用。新托马斯主义社会学的基础是一种关于由教会执掌政权的理想社会之空想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