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549页(1287字)
【生卒】:1812-1870
【介绍】: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作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民粹主义创始人。
他在英国创办了“自由印刷所”,出版《北极星》(1855-1862年)、《钟声》(1857-1867年)等杂志。赫尔岑所走过的思想道路是十分复杂的,但在他充满矛盾的一切理论探索中却贯穿着一个主要意图:根据社会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来创立一种新的、即“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未来的社会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40年代初,赫尔岑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赫尔岑于1832年初次接触这种思想)、复辟时期浪漫主义的历史文献以及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等批判地加以重新认识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独创的无神论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试图用唯物主义来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
后来他把辩证法称之为“革命的代数学”。
赫尔岑“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列宁)。赫尔岑哲学探索的基本主题是证明存在与思维、实践与理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性。
赫尔岑力图发现和创立出一种与现实相符的,并且是经验与思辨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历史哲学方面,赫尔岑非常注重对社会规律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社会规律归根到底是自发的历史进程(各国人民无意识的生活)和个人的自觉活动(科学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在社会政治方面,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口号使赫尔岑投身于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教育的斗争中,训练人民群众去实现社会主义变革。
这些非常复杂的、但却具有内部联系的问题,在赫尔岑思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1848-1849年的革命,促使他对自己的社会哲学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这次革命的失败成了赫尔岑精神悲剧的基础。
赫尔岑看不到西欧现实中历史进程与人类思想(提出并制定了社会主义理想)发展进程的一致,因而对西欧社会变革可能出现的前景产生了悲观和怀疑。赫尔岑提出的“俄国式”的农民社会主义,乃是他克服这种悲观主义的尝试,他觉得,在农民村杜里他看到了社会主义未来的真正萌芽。
赫尔岑把俄国历史的下一步发展看作是农民摆脱一切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把农民的宗法集体生活与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因此,赫尔岑不仅要求彻底解决俄国农民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性问题。但是,19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的事件愈益使赫尔岑相信,俄国也感染上“资产阶级的天花”。赫尔岑直到晚年才真正克服了精神上的悲剧,当时他同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断绝了关系,开始把第一国际所领导的、在西欧重新高涨起来的工人运动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保证。
资产阶级史学歪曲赫尔岑社会哲学思想发展的意义,把他变成了一个宗教的探索者(布尔加科夫、В.津科夫斯基、В.皮罗日科娃等),变成了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敌人(司徒卢威、Г.科恩、u.贝林等)。赫尔岑的主要哲学着作有:《科学中的华而不实作风》(1842-1843年),《自然研究通信》(1845-1846年),《来自彼岸》(1847-1850年),《罗伯特·奥恩》(1860年,《往事与随想》中的一章),《致反对者的信》(1864年),《致老同志的信》(18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