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望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第355页(1193字)
【原文】: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蒙。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原文作者】:杨慎
【鉴赏】:
杨慎(1488-1559),新郎(今四川成都)人。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他为官正直,敢于诤谏。
武宗荒淫,微服出游居庸关,他上疏抗谏。世宗时,他充任经筵讲官,当面直谏,并带领官员撼门大哭,被下诏狱,杖刑,谪戍云南永昌。
这首诗是他到云南后写的。他在昆阳遥望昆明湖(滇池),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烟峦海树、金碧滉漾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觉到过去的雄心壮志已不能实现,只好象渔翁一般过着投闲置散的生活了,更有遭贬失意之苦。
这首七律,首、颔、颈三联泼墨淋漓描写诗人在昆阳遥望昆明湖所见到的景物。首联指出昆明湖的波涛是南国的一大胜景,阳光照耀着荡漾的碧波,炫耀夺目,漫无边际,似与银河相连。“银河通”是夸饰,极言湖面之宽阔。颔联“平吞万里象马国”更具体地写湖面的广阔,仿佛能够吞噬面积有万里的象马国。“象马国”指出产象和马的南方国家。这是从广度上写湖面之大。
“直下千尺蛟龙宫”,是从深度上来描写湖之大。“直下千尺”便是龙宫,极言滇池之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昆明湖之“雄”。
颈联描写了湖周围的云雾、山峦和树木。意思说:烟云迷漫的山峰分别点缀于天外,云雾缭绕的湖边树木一片茫蒙。
这联,诗人虽未直接描写昆明湖,但仍是“望海”所及的景物,是通过对烟雾、云海和树木的描写,反衬出昆明湖的“雄”,紧扣诗题和首句。作者是谪戍云南之人,酣畅淋漓地描写昆明湖景色的壮美,是为了借壮景描写抒发雄心壮志吗?否!末联,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道:“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乘槎”即乘坐木筏。传说汉朝人张骞奉使西域,寻找河源,曾乘槎到了天河。
后来也有人以“乘槎”比喻入朝作官的。“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晋朝宗悫曾经对他的叔父表达自己的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两句的意思说:我要入朝干一番事业已经办不到了,现在,我已经斩好了钓鱼竿,准备过着和渔翁亲近的闲居生活。
诗人用六句描写“望海”见到的壮景,最后则落实到抒发消沉隐退之情上,感情有如一落千丈。这里,诗人采用了前人广泛采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客观上的乐景与主观上的哀情形成矛盾,使乐景引起人们的厌恶或烦恼,借此显示情哀,且倍增其哀。诗人运用昆明湖景物的壮阔来反衬自己意志的消沉和对闲散生活的追求,更加显示了谪戍云南之悲苦和怨愤,写得很含蓄。
此外,诗人因“望海”而巧用“乘槎”“破浪”二则典故,以此明志,犹如己出,自然妥贴,不着痕迹,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足见诗人是一位活用典故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