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历代怨趣诗怪诗鉴赏辞典》第539页(1576字)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城飞将在,不教胡渡阴山。

【原文作者】:王昌龄

【鉴赏】: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是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对其作了具体分析: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息。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言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这段话是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并没有说出它的妙处何在。其中提到的“诗中互文”,是指“互文见义”这一修辞方法的运用。所谓“互文见义”,是指本应合起来说的词语分开来说,但在解释时仍须按照原来的意思。诗人借助这种“互文”的技巧,出色地写出了边塞战争不断的史实,表达了他制止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安全的愿望,使诗的机趣的光耀,在通篇中闪射出来。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它“奇”,那么“奇”在何处呢?这一句诗是写景,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关城月夜图。明月孤悬高空,关塞静寂荒凉。诗人将“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自然不能仅仅认为这是由于诗句字数的局限及囿于平仄的协调,而应理解到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

正因为是互文,就不能将这句诗解释为“明月是秦时的,关塞是汉时的”,而应指“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塞”,“秦汉”拆开来说了。但诗绝不能写成“秦汉明月秦汉关”,因为这样一写板滞枯涩,诗味爽失。写成“秦时明月汉时关”,便能在引导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上富有诗意,同时在“秦时”与“汉时”于相同语位而复合“秦汉”一意的安排上,显示出明割暗联的语言变化。就如《木兰诗》里的排比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非指一处买一种物件。

“东西南北”是泛指各个市场,即跑遍各处把所有需要添置的物件都买到了,用互文见义的手笔渲染了木兰准备从军的忙碌气氛。同理,“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秦只说明月,也包括了关塞,说汉只说关塞,也包括了明月,又前面省略“汉”字,后面省掉“秦”字,也都在“秦”中包括着“汉”,“汉”中包括着“秦”,这就化质实为空灵,把人们的想象调动起来。

明月啊,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关塞啊,从秦汉时代开始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在这里,诗人利用“秦汉”一词的拆用为两个字,就在秦至汉的历史的延续,扩展而使人联想到现在上,满怀深情地说明了自秦汉以来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巧妙地承接了秦汉,写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不归。又连着上句的“明月”、“关(塞)”,让征人思妇厌恨“频年不解兵”的情景在读者的想象中浮现。三、四两句用“但”作一转折,借对历史上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了希望朝廷能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两句,意思是:只要李广这样的将军还活着,就定能阻止敌人的马队从阴山进入内地。

“阴山”,在今内蒙古北部,西起于河套西北,东接大兴安岭。这两句诗,可以说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涵意的归宿,圆满地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出塞》诗,历来为人们推崇激赏,尤其是开头的互文见义的诗句列入了名句之列,这绝不是偶然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