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李鸿章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40页(901字)
指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一事。
1894年初孙中山回香山翠亨村起草上李鸿章书,书中主张学习欧洲各国“富强之本”,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纲。稿成后孙到广州与陈少白商量修改,并请卸任的澳门海防同知魏恒致函盛宙怀转托盛宣怀向李鸿章介绍。是年春夏间孙偕陆皓东北上,抵沪后访问王韬、郑观应。王对上书深为赞赏,并作了一些修改;郑则致函盛宣怀介绍孙的人品学识,请盛予以协助。
6月下旬孙、陆抵达天津,持王介绍函见到李鸿章的一位幕僚送达上书。但其时正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因军务繁忙并未接见孙,孙仅领得一张出国考察农务的护照。
在天津期间孙得以进一步了解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乃与陆离津,考察各地形势,准备实行反清革命。对孙上书的确切时间、详细路线、上书前后的活动及盛宣怀等所起的作用,由于资料不足及若干记载有抵牾之处,目前仅知其概略。
对孙上书的目的,学术界则有不同的理解与评价,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比较多的学者认为,1894年孙虽已萌发反清革命思想,但在武力革命与和平改革两条道路当中尚未作出最后抉择。由于受何启、郑观应等的影响,孙仍存在希望清廷接纳和平改革方案奋起变法的幻想。上书一事正是这种幻想的反映,而上书内容则反映孙当时思想中与革命思想并存的改良主义成分。上书被李拒绝接受后孙深受刺激,觉悟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乃决心从事反清革命。
上书失败是孙从改良向革命转变的关键。二、一些学者认为,孙在上书时已决志进行反清革命,上书之举为革命时机成熟前的一种试探工作。孙思想中即使有改良主义成分,亦不占主要地位。三、有的学者认为,孙上书是借此为由,达到会见李鸿章并劝其参加反清革命之目的。但此说因引用的史料可靠性有疑问而颇受诘难。四、少数学者认为,上书的内容仅限于在教育和实业方面学习西方,并不涉及孙所关注的政治制度问题,基本上是李鸿章提倡和实行过的。孙上书的目的,既非为改良变法,亦非劝李革命,而是孙在革命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希望暂时致力于教育与实业的一种尝试。上书不反映孙当时思想的主流,不宜据此判断孙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