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中山辞典

民族主义

书籍: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230页(1107字)

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

近代中国社会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它在对外意义上是备受侵凌的半殖民地;它在对内意义上则是一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宰制于上”的民族牢狱。因此,民族问题自然吸引了近代一切先进人士的目光。

他们提出过不同的纲领和方案,并且力图付诸实践,均以失败为结局。孙中山承受了农民阶级和下层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族思想”,而淘汰了其中“笼统的排外主义”和落后的“宗法”色彩。

他因袭了把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起来的观念,而又屏弃了其中的妥协主义——主要是抹煞满汉矛盾的谬误。传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也留下了印记,更为重要的还是“竭力从欧美吸收解放思想”,把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口号和美国民主主义政治家林肯的“民有”主张等同于民族解放和独立。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的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反满”,力求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朝政府的统治;避免“共管”、“瓜分”厄运,争取民族独立。“反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经成为具有广泛动员意义的口号。救亡图存的课题未能提到应有的高度,仍然是孙的民族主义的要旨。孙还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的要求。

孙的民族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体现了人民群众挣脱双重民族枷锁的愿望,顺应了觉醒的亚洲“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然而,民族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缺乏明确的反帝内涵,民族解放的头等重要任务亦不宜在相当程度上消溶于“反满”课题之中;此外,存在着某种大汉族主义、种族主义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经过反思,把民族主义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以便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反对帝国主义被规定为首要任务。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辛亥革命消除了“满人之宰制政策”,“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则包围如故,瓜分之说,变为共管……其结果足使中国民族失其独立与自由则一也”。

所以,“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

至于“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孙还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消除“侵害中国主权”的具体政策。

民族解放运动的首要任务在这里得到科学的反映和概括。关于国内范围的民族问题的解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经历了“五族共和”、“民族融合”的不断探索后,孙终于确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即“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尽管新时期的民族主义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但它成了“国民革命”的共同的旗帜。

上一篇:民国日报 下一篇:孙中山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