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屋庄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667页(973字)
【生卒】:1868-1834
【介绍】:
日本长崎市西滨町人。
家庭富裕,崇尚维新,少年即受家庭及时势影响,憎旧喜新,图雄飞海外。1882年初到上海。1886年后经营对外贸易,不成功。
1893年后改操摄影业,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开照相馆。1894年拜见日本自由民权运动领袖人物之一大井宪太郎,并同到南洋各地考察。次年1月在香港中环大马路28号梅屋照像馆首次接待来访的孙中山。
相与纵论天下大事,"中日之亲善,东洋之兴隆,及人类之平等,所见全同,为求其实现,先行大中华之革命"。相引为知己,并当即爽快承诺:"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此后对孙领导的革命斗争都尽可能予以支持和资助。与孙一道支援菲律宾独立运动。1905年联合日本志士,在东京有乐町设立中国同盟会后援事务所,为该会机关报《民报》筹助经费。武昌起义后积极参与日本声援辛亥革命的有邻会、中国共和国期成同盟会的活动,并在家境中落的情况下提供捐款,以致负债累累,被迫改组其所经营的公司,出让公司股票。
1913年后极力支持孙领导的反袁斗争,助孙在日本创建航空学校,在山东组建讨袁军,介绍在日印度志士与孙协商合作,并与其夫人促成孙和宋庆龄的婚事。支持孙进行护法运动、国民党改组和在新时期进行的斗争,不顾日本对孙所作的"赤化""受骗"的指责,毅然表示:"我相信孙中山所做的都是为了中国革命。"1925年初在病中闻孙在北京病重,十分焦灼,除了与犬养毅等委托萱野长和前往探视外,还拍电报要居住大连的养女梅子立即赶往北京。
闻孙逝世即致电宋庆龄、孙科,称赞孙"乃中国革命之大恩人,世界之伟人"。
指出"先生去世,不仅使贵国前途未卜,更是日本之不幸"。为使人们永远缅怀孙,教育后代人民珍惜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克服种种困难、阻挠,醵巨资为孙铸造四尊铜像,运到中国,分别竖立于南京、广州、澳门。
与宫崎龙介等发起成立《大孙文》影片拍摄协会,但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而受阻。1933年后因坚持中日友好,虽被日本军国主义者诋毁为"卖国贼"、"中国间谍",仍不畏强暴,坚贞不屈,上书当时的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表示:"实现中日亲善,是我多年的夙愿,也是故友孙中山的遗嘱,终日苦思其实现。
"1934年11月15日拟赶赴中国进行和平斡旋,因患晚期癌症,晕倒在火车上,23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