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宋庆龄辞典

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

书籍:宋庆龄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111页(1361字)

1930-1934年蒋介石国民党纠集反动势力5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反“围剿”斗争。

1930年12月蒋介石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调集10万兵力,向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领导红军采用“撒开两手,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灭敌人一个半师,缴枪1.3万余支,活捉张,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4月蒋调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坐镇南昌,在江西吉安至福建建宁700里长的战线上,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向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强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7月蒋纠集30万兵力,亲任总司令,并聘请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采用“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采取毛泽东提出的“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胜追歼”的作战方针,于8-9月间迅速插进敌后,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2-3月蒋纠集50万兵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陈诚为前敌总指挥,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丰、广昌推进。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灵活地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经验,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先打西路之敌于黄陂一带,后又歼灭敌于东陂附近。

共歼敌3个师,俘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0月蒋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作战方法,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起初陈兵敌区,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张“拒敌于国门之外”。

在接连吃了败仗之后,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陷入被动的局面。蒋在解决福建事变后,派主力进攻广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进行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结果红军遭受很大消耗。

广昌、兴国、宁都等相继失陷,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1933年宋庆龄谴责国民党政府“动员了一切可用的武力,来大规模地进攻苏区”。“国家的主要军队用来打自己的人民与中国的农工,不去打日本人”。欢呼亿万农民已经在工人阶级领导下“联合起来为粮食和土地而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作斗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中国存在了许多年”。

她认定这种斗争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有从这些斗争中才能发展出权力和力量,来解放中国,统一中国,驱逐帝国主义,收回东北和其他失地,给中国人民以土地、粮食和自由,并给各个民族以生存、发展的自由”。

“只有这些斗争,才能把中国从连年战争的无穷苦难与长期资本主义剥削的残暴行为之中解救出来。只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土地革命与反帝革命,才可以建立使中国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基础”。

她还阐明了“革命阶级为反抗压迫而使用武力”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当红军面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而处于极大困境时,她呼吁人民用最大的力量来保卫“正受着国民党军队第五次而且最大规模的进攻”的中国工人和农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