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240页(804字)
【生卒】:1885-1920
【介绍】:
原名大符,字执信,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
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入广州教忠学堂,组织群智社,探求新知识。
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
次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
以蛰伸、县解笔名在《民报》上发表多篇政论文章,批驳保皇论调,阐发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尤其侧重阐发民生主义,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内容。1906年回国,在广东高等学堂、广东法政学堂和两广方言学堂任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910年参与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次年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亡香港。
武昌起义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广东光复后任军政府总参议、广(州)阳(江)军务处督办、广东审计院院长。宋教仁案发生后力主整顿加强军队,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坚持反袁斗争,加入中华革命党,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
1916年下半年至1917年上半年常与孙中山、宋庆龄等聚谈。从1917年3月起由孙口述撰写《中国存亡问题》,5月出版。
7月6日与孙、宋等乘军舰离沪赴穗,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兼掌管机要文书。
1918年5月21日随孙离粤赴沪。在沪期间常与孙、宋等研讨革命的理论,协助孙办理华侨捐款事宜和撰写《建国方略》等,担任《星期评论》、《建设》杂志编辑撰述工作,参加新文化运动,赞扬布尔什维克精神,攻读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20年奉命赞助漳州护法区建设,敦促粤军回师驱逐桂系军阀,又赴广东发动各地民军。9月21日在虎门调停丘渭南部和邓钧部的矛盾时被乱枪击中牺牲。噩耗传到上海,孙如失左右手,称赞其为“最好的同志”、“中国有数人才”。
1921年2月27日孙参加朱执信追悼大会并撰写挽文。
10月1日广州执信学校开学,孙亲临致词,称颂其为“革命实行家,又为文学家”。着作编为《朱执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