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518页(953字)
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广州发难,起义以新军为主力,另外选择500名志士充当“选锋”(敢死队)“任发难及领导各军之责”。会后孙到美洲向华侨募款,黄兴则回香港主持广州起义筹备工作。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马地35号成立统筹部,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交通、储备、调查、秘书、编制、出纳、总务8课,各司其职。
在摆花街设实行部,专门制造起义需用的炸弹和准备暗杀的用具。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8处,组织“选锋”800人,由南洋华侨革命青年和国内闽、苏、皖、川、桂、粤各省革命党人组成。
4月8日统筹部召开发难会议,决定13日起义,分兵10路攻城,赵声、黄兴为正、副总指挥。不料开会当天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清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省城戒严,被迫改期。
23日晚黄兴乘船赴广州主持一切。
黄在小东营5号建立起义指挥部,决定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举义,并电告香港统筹部。因走漏风声,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被迫推迟起义日期,命令各部解散,保存枪械,以便将来再举。26日黄得知李准调来的巡防营三营,内多同志,“皆决心相助,事当可成”,又决定按期举义。
电告统筹部,要香港同志立即携带枪械赶来参加广州起义。并将原订10路进攻改为4路进攻,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各领一路,分别进攻督署、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大南门。后陈、胡均未发动,姚因领不到枪械无法发动,只有黄一路孤军作战。27日下午5时30分,黄率选锋队员100多人,臂说白巾,从小东营直奔督署,冲入内堂。
张鸣岐闻变,穿过后壁,转入水师行台。黄等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在东辕门外与李准卫队相遇,互有伤亡。
黄将所部分为3路,进攻巡警教练所、小北门、大南门,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伤亡甚重,坚持一昼夜而失败。
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死难。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在广州东郊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故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宋庆龄充分肯定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指出:“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的起义,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的气概已震动全世界”,“也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