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壤之别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中华书局《汉语成语大词典》第1023页(836字)
天壤:天上和地下。
比喻极大的差别。语本《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它(国民党)的军队和红军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八十一梦·第八梦》:“在南京住家时,总觉得南京人的口音,比起北平的国语,实在有天壤之别。” 也作①【天壤之判】、【天壤之隔】。(判:区别。
)《老张的哲学》第十四:“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有天壤之判了。”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刻碑》:“至如《唐骑都尉李文墓志》,其结体用笔,全与《砖塔铭》相似,王虚舟云必是敬客一手书,而刻手恶劣,较《砖塔铭》竟有天壤之隔。”②【天渊之别】、【天渊之隔】、【天渊悬隔】。(渊:深潭。)李大钊《青春中华之创造》:“(与)柔靡艳丽,驱青年于妇人醇酒之中者,盖有人禽之殊,天渊之别矣。”《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二回:“沿途所备的行宫,及其他供应一切,统是力求完美,较诸上年出走时光,几不啻天渊之隔了。”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忠节吕豫石先生维祺·论学书》:“世自有世之讲学,吾自有吾之讲学,所谓天渊悬隔者也。”③【霄壤之别】、【霄壤之隔】。(霄:天空。)清·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廷寄》:“故一时机密事件,皆命军机大臣封缄严密,由驿转递,实一代之良法,较诸前代纶音未降而舆隶咸闻者,真不啻霄壤之别也。”清·钱泳《履园丛话·收藏·唐》:“余年来奔走衣食,以不获一见为恨,后见曾氏《滋蕙堂帖》,乃知即从《藏真》翻刻,故亦缺此十二行,并作赵松雪伪跋于后,则较《藏真》有霄壤之隔矣。” 又有①【天渊冰炭】。(冰炭:意指两不相容。)宋·陆游《读书示子遹》:“望古虽天渊,视俗亦冰炭。”②【差若天渊】。孙中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第八章:“前后相较,差若天渊。”③【相去天渊】。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之上:“案‘荡’字之妙,与‘落’字相去天渊,谓非身习江湖不知,尤是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