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中华书局《汉语成语大词典》第1136页(259字)
高兴的心情在脸色上表现出来。
形容内心的喜悦抑制不住。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红楼梦》第一百〇四回:“……又见宝钗沉厚更胜先时,兰儿文雅俊秀,便喜形于色。” 也作①【喜形于颜】。
《南齐书·柳世隆传》:“而(沈)攸之始奉国讳,喜形于颜。”(奉:得知的敬称。国讳:旧指皇帝死去。)②【喜见于色】。《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北齐)高祖(高欢)以华原久而不返,每叹息之,及闻其来,喜见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