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叶燮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3:30:53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42页(913字)

【生卒】:1627—1703

【介绍】:

中国清初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星期,号已畦,浙江嘉兴人。晚居吴江(今江苏吴江县)横山。父叶绍袁,明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后出家。

母沈婉君,亦工

叶燮自幼从父学。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

十四年(1675)任江苏宝应知县。因性耿直,不善趋附上官,不久被罢职,从此赋闲在家,以游览名胜,写诗着文为务。后移居吴江横山,筑一草堂,名为“二弃”,取被君父遗弃之义。在此招收门生,设席讲学,故人称横山先生。晚年贫病交加,终年七十有六。着有《已畦文集》22卷,《已畦诗集》10卷,《已畦诗集残余》1卷,《汪文摘谬》1卷,《原诗》内外篇4卷。

清史稿》卷四八四有传。叶燮不仅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而且是着名的诗论家。所着《原诗》是一部体系完备的诗论专着。

论诗充满哲学意味。作者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为基础,从物(客观)与我(主观)两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的本原和发展,以及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关于诗的发展及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提出“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而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息者也。”这显然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诗的发展变化的。至于诗与社会,他认为二者互为作用,有时“时变而诗因之”,有时“诗变而时随之”。

由于他清楚地认识到诗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他反对复古和模拟前人。他说:“今时必欲复古而行之,不亦天下之大愚也哉。”提出“相似而伪,无宁相异而真”的艺术主张。关于诗的本质,他提出“物我合一”的观点。

认为诗是物(客观)与我(主观)的自然统一。就“物”而言,可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就“我”而言,即“才、胆、识、力”。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关于诗人之“才、胆、识、力”,他认为此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指出:“内得之于识出之而为才”,“识明则胆张”,“唯胆能生才”,“唯力大而才能坚”。这个看法,不无道理。

叶燮的诗论,因其人地位低下,不曾为时人所重视,近人多有研究,始见其影响。其中许多观点,颇有见地,足资借鉴,为今所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