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7:26:28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909页(485字)
中国戏曲剧种。
流行于湖南中部、东部一带,及江西萍乡、吉安等地。因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一度又称长沙湘戏。
该剧种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
所唱腔调有4种。
高腔由弋阳腔逐渐地方化后形成。一人启口,众人帮和,伴以锣鼓,不托管弦。
低牌子唱腔为曲牌联套结构,伴奏用唢呐和笛子,配以锣鼓。后有昆腔、弹腔汇入。
湘剧班社在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分别以高腔、昆腔、弹腔为主。
同治、光绪年间,班社纷起。1921年,出现女演员。抗日战争期间,排演不少新戏,对宣传抗日思想作用积极。
其间,湘剧受到摧残,班社流散,名演员牺牲。1949年后,得到恢复和发展。湘剧曲牌丰富。乐队原为文场2人,武场4人;乐器有二弦、月琴、笛、唢呐、鼓板、大钹、大小锣等,现有所发展。
脚色行当有十几种,各具特色。近百年来,先后出现柳介吾、李桂云、李芝云、言贵云、陈绍益、胡普临、彭凤姣、吴绍芝、罗元德、罗裕廷、贺华元、徐绍清、彭俐侬等着名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创作的传统剧目《琵琶上路》、《打猎回书》、《追鱼记》、《拜月记》和现代戏《园丁之歌》等较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