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郭沫若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8:24:30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084页(841字)

【生卒】:1892—1978

【介绍】:

中国现代人、剧作家、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中学时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3年年底赴日留学,原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决心用文艺去唤醒“睡狮”般的祖国。五四时期,积极投身革命文化运动。

1921年在日本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后,编辑《创造周报》,接触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曾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加入共产党。1928至1937年被迫再次赴日。抗战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救亡日报》社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着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第一部诗集《女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现代诗歌开创了新诗风,为自由体诗开拓了新天地,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此后陆续出版《星空》、《前茅》、《恢复》等诗集。

抗战时期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六部历史话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社会效果,情绪豪放热烈,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形成独特的风格。解放后的剧作《蔡文姬》和《武则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替历史上被曲解的政治家翻案,是对历史剧的新探索。

郭沫若知识渊博,热情横溢,才思敏捷,见解深刻,构思新奇,风格雄奇、绚丽。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其主要着作还有:杂文随笔集《沸羹集》、《今昔蒲剑》、《天地玄黄》,诗集《战声集》、《蜩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