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海

书籍: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09:48:5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第90页(802字)

【生卒】:1901—1932

【介绍】:

小说家

本名鹤松,号曙海。出生于咸镜北道城津市(今金策市)一个东医家庭。幼时因家境贫寒,只上了三年小学。1917年流亡到中国东北延边地区,当小贩,做苦工。1923年归国,一度居住在杨州逢仙寺,后到汉城当记者,先后做过《中外日报》记者、《每日申报》学艺部长,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24年处女作《故国》发表在《朝鲜文坛》上,从而登上文坛。

当时正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全盛时期,他的创作活动上引起了文坛的注意。1925年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团体“卡普”成立,他成为重要成员之一。继之,根据自己流浪生活的体验,写出了《出走记》、《饥饿与杀戮》等,从而成为新倾向派文学的旗手,倍受重视。他的短篇小说集《血痕》与《红焰》于1926年和1931年先后出版。1927年以后写了一些文艺评论,如《文艺与时代》、《劳动大众与文艺运动》、《内容与技巧》等。崔曙海来自社会的底层,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写小说是要“把久久凝结在胸中的痛苦、辛酸倾泻出来”,目标是要“做真正的人”,“过真正的生活”。

他的作品都写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和他们的反抗。《朴石之死》(1925)写朴石食物中毒之后,孤苦伶仃的老母无钱求医,眼看独生子死去,咒骂那个社会“只认得金钱”。《饥饿与杀戮》(1925)的主人公京洙,中学毕业后找不到职业,最后被逼得杀妻子,砸商店,刺巡警,发狂地吼叫:“统统杀死!砸烂这个鬼世界!”代表作《出走记》(1925)写主人公朴君逆来顺受,仍然求生不能,终于觉悟到“对于这种只能维护和纵容那些虚伪、奸邪、残暴和懒惰者的制度”,“不能置之不理”,因而参加了反抗斗争。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揭露社会矛盾,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生活。

但他的作品到后来欠缺艺术的形象化,未能如初期作品那么吸引人。1959年,中国出版了《崔曙海选集》中译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