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辞

书籍: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09:57: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第152页(928字)

从高丽末期至朝鲜朝初期产生的国语体歌形式之一。

和新罗乡歌、高丽歌谣、景几何体、时调属同一系统,受景几何体和时调的影响较大。每句由3·4或4·4音节组成,在韵文形式里含有散文的内容。歌辞突破了向来的诗歌被形式所束缚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散文精神胎动,在过去的诗歌再不能包容这一文学要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能更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自由抒发感情,在文学史上处于由韵文发展到散文的过渡时期。

做为完备的歌辞作品第一次出现的是朝鲜朝成宗(1469~1494在位)时期的诗人丁克仁的《赏春曲》,但从据传高丽末期懒翁和尚所着《西往歌》中,也可以看出歌辞的原始形态。

至16世纪中期,着名歌辞体诗人郑澈把歌辞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他把向来只用汉文创作的散文文学领域扩大到用国文也可创作的领域。歌辞靠白光弘、宋纯、车天辂、朴仁老、李元翼、李晬光等诸多作家的创作,迎来了鼎盛时期,经过英祖、正祖(1724~1800)时期而发生了变化,由主观抒情发展成为涉及实际生活,实事求是地评价客观世界,于是歌辞便成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样式。这一变化,首先来自于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时期,面对外敌入侵,辞风为之一变。爱国诗人朴仁老第一次运用歌辞形式表现了反侵略战争的题材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17、18世纪,随着作者的范围扩大到平民百姓阶层,开始盛行“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妇女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题材也更为广泛。“纪行歌辞”通常是记述国内外游历的见闻,如金仁谦的《日本壮游歌》、洪淳学的《燕行歌》和李邦翼的《漂海歌》。“闺房歌辞”在当时岭南地方的妇女中广为流行,她们创作、传抄,成为闺中少女少妇的主要读物。

初期的“闺房歌辞”,大概是出自封建文人之手,如《五伦歌》、《戒女歌》、《奉亲歌》等,充满封建伦理的说教。名副其实的“闺房歌辞”,是《思亲歌》、《离别歌》、《寡妇歌》、《闺秀相思曲》、《花煎歌》、《怨妇词》、《寒心歌》、《愁风感别曲》。

这类作品,多以感叹身世、伤别、怀恋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妇女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和反抗,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歌辞的普及,标志着民族文字的普及,推动了国语文学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