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学派文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第636页(1051字)
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朝鲜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进步文学流派。
从李朝中期开始,朝鲜的一群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中国的实学思想,反对朱子理学,反对空谈,主张研究实用学问和社会改革,企图导入西欧先进的实用新学问。实学派思想家又都是实学派文学家。他们反对当时士大夫们奉唐诗和唐、宋古文为至上典范的陈腐而流于形式主义的“正统”文学;采用新颖的构想、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新的平易的诗歌和散文;他们主张自由地表现朝鲜民族的俗谈俚语,吸收讽刺与诙谐等庶民的情趣,创造了与唐宋典范文学截然不同的独特的汉文体与汉文学;他们反对模仿,主张创新,认为那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作品都不足取,提出作诗为文,要有“美刺劝惩”之意,要“模写真境”。
从李晬光的《芒峰类说》、许筠的《南宫先生传》开始的实学派文学,通过朴趾源的诸多文学作品臻于完善,又被誉为实学四大家的朴齐家、李德懋、柳得恭、李书九等人继承发展,到朝鲜王朝后期便成为汉文学的主流。
尤其在朝鲜王朝英祖、正祖(1724~1776,1776~1800在位)时期,实学派文学迎来了极盛时期,这时,实学派文学虽然有仍属汉文学的制约,但实学派将平民生活和意识体系根本上导入到国语文学中,导致了可称为散文文学的精髓的小说文学的一大兴盛,并通过导入近代思想与学问,为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学派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派别:“经世致用学派”、“利用厚生学派”和“实事求是学派”。
其中“利用厚生学派”十分注重国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实学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李瀷、朴趾源、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丁若镛、金正喜等。
他们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随笔、政论等方面都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内容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同情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遭遇,反映他们改革社会的理想。
此外,还有许多歌颂祖国的山河、古迹和描写自然景色之作。
朴趾源和丁若镛是成就最大的作家。朴趾源的大量散文和《两班传》等讽刺小说,丁若镛揭露贪官污吏的《饥民诗》和其他一些表现社会生活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实学派文学的代表作品。
实学派作家不仅在文学方面有重要成就,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